以“两山”理论为引导 向世界打开最生动美丽绿色发展样本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8-08 08:38   

绿色发展

转型升级,绿色强市大手笔

迎接G20峰会,杭州悉心建设起如今的美丽生态环境,然而过程并非朝夕之功,杭州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已持续多年,始终步履不停。

今年6月16日下午2点32分,杭钢炼铁厂老一号高炉烟囱实现爆破,工作了半个多世纪、曾让杭州人无比自豪的杭钢,终于和杭州道别。

去年12月23日,杭钢半山钢铁基地正式关停;12月31日下午4时许,半山电厂5号燃煤机组正式停机,半山电厂不再使用燃煤发电。

奏响这部“离别三部曲”后,意味着杭州主城区减少了六成的燃煤量,预示着杭州高能耗时代的终结,开启清洁、绿色能源之路。

去年,杭州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三无”城市之一,即“无燃煤电厂、无钢铁生产基地、基本无黄标车”,这在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无”城市的背后,是一路走来的坚持:杭州加速淘汰和治理大、中、小燃煤锅炉,整合关停转迁化工、冶炼、制药、印染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通过先后两轮的综合整治,主城区五六百家企业关停搬迁。如此集中式的连片关停污染企业,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是杭州与过往“道别”的决心。

告别重污染,迎来的是明媚的蓝天和清洁的空气。从去年夏天开始,“晒蓝天”成为杭州市民在微信朋友圈里最乐此不疲的娱乐。

事实也的确如此——杭州市环保局的统计数据表明,杭州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走低。去年的365天中,杭州有242天是空气质量优良。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杭州看来,两者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

杭州深入实施“一号工程”,走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绿色发展之路。“十二五”期间,杭州先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500余家,产业结构加速向低碳方向集聚,2015年三产占比达到58.2%。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基金小镇、富春硅谷小镇、梦栖小镇、紫金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落地生根,结出喜人的果实;智慧应用、新能源汽车、移动互联网、工厂物联网、智能制造、工业绿色发展、园区再提升、企业精准服务等八大专项正成为新一轮的经济热点。

去年杭州全市生产总值10053.58亿元,成为全国第十个GDP总量超万亿元城市,比上年增长10.2%,增幅居全省第一、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二。

另外一个数据更为可喜。权威数据统计,2015年杭州入境游客342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9亿美元,桐庐、建德、淳安等县市,因为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旅游让当地农民尝到了甜头。

这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吗?

绿色生活

衣食住行,环保节能成时尚

走在这两年的杭州街头,你能轻易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低碳绿色,“绿水青山”已经化为一种观念,融入了居民们的日常生活。

无处不在的公共自行车出租点,是杭州人给自己的最大“福利”,屡次被国外权威媒体评为全球最棒公共自行车服务城市。现在,杭州公共自行车每天的租用量平均为3.75次,最高可以达到37次。去年全年,累计租用量达到惊人的1.5亿次。这些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小红车”,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倡导绿色出行方面功不可没。

大批新能源公交车奔跑在杭城街头,零排放、无污染,是居民出行的另一种绿色选择。至2016年6月底,杭州公交集团在主城区的各类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车辆已达4383辆,占运营车辆总数的87.55%。

垃圾分类,今年是杭州全面铺开的第五年。目前,全市垃圾分类小区达1836个,垃圾总量增速连续两年下降。为了做好垃圾分类,社区和居民纷纷“脑洞大开”,尝试借助“互联网+”的概念来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如二维码、手机APP、低价值物智能回收平台等,在菜场试点生鲜垃圾等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

杭州市不仅打造绿色直运模式,还积极探索绿色利用,2014年6月建成全国首个厨余垃圾项目,减量率达70%。同时还积极传播绿色理念,在全国首创垃圾处置、教育培训和文化推广一体化模式,倡导垃圾共治的社会氛围。

今天的杭州,美在自然,绿在人心。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任彦 汪玲 陈栋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