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G20峰会开幕还有一个月,杭州准备得怎么样了?
近日,中央及部分省市主流媒体100多人再次来到杭州,分三个采访组,用3天时间,实地走访了近20个峰会保障环境提升改造场所。采访团最大的感受是:每个环境提升改造项目,都是民生改善项目,既美化了杭州的市容市貌,又大大改善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市民获得感特别强。
弥陀寺变身记
体育场路的晓风书屋,往西走十来米,有条小巷子——弥陀寺路,走进去50米,就是弥陀寺的旧址,现在是修缮一新的弥陀寺公园。
1954年,阮秀华出生在弥陀寺西南角藏经楼里的一间厢房。她说,记得厢房很小,只有20多平方米,家里五口人住不下,就在走廊上用木板隔出一间。木板很薄,薄得能看清隔壁的灯光。厢房的窗户是木框的,只要开窗,窗框就摇摇晃晃的,怕掉下去,所有一直不敢开。厨房、卫生间就更不用提了,“我家的煤炉一直用到上世纪90年代,好在寺院的公共厕所很大,不用排队。”
上世纪90年代,寺院里建了一幢两层的职工房,住进来一批人,但还是没有厨房和卫生间。煤炉拎到路边就烧饭,上厕所用的是寺院公共厕所。
2000年以后,住的人越来越杂,弥陀寺变为一个群居区。北山街道上保社区主任朱晓君说,很多建筑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社区最害怕刮台风、下大雨和下大雪。“不管多晚,工作人员都要全体出动,挨家挨户检查,转移居民。”
弥陀寺 记者 朱丹阳 摄
整治后的馒头山 记者 朱丹阳 摄
大房子:从20平方米到108平方米
2005年,弥陀寺建筑群被列为市第二批历史保护建筑,2007年开始启动恢复性修缮。配合“三改一拆”工作,实现拆后利用,建设一个集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市民修身养性的城市文化公园,并启动了弥陀寺内372户居民、7家单位的动迁工作。
阮秀华的家,也从弥陀寺的厢房隔间,搬进108平方米的电梯房,宽敞明亮。小区的地理位置极佳,紧挨文鼎苑,对面是印象城,一站路就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73路公交可以直达生活了50多年的弥陀寺附近,想回来看看,非常方便。
阮秀华说,在弥陀寺的老房子住了半个多世纪,做梦都没想到,能搬进有厨房、有卫生间的大房子。“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实现了!”
房子解决了,阮秀华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空闲时阮秀华最爱游泳,还加入了水上救援队,成了一位护航G20的志愿者,巡防钱塘江、东河、贴沙河。最近,她又参与了“印象西湖”彩排的水上救援工作,“表演太震撼了,大家有空一定要来看看。”
大公园:有900平方米绿化
2014年,弥陀寺公园立项设计。今年6月底,全部竣工。
山门、大佛殿、念佛堂、藏经楼、老厅、新厅、法雨庵,7幢古建筑群修葺一新,白墙黛瓦,古色古香。修葺过程中,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持弥陀寺的古朴风貌。
用青砖、石板铺成的公园游步道,平整光净。有900平方米的绿化,绿地率达52%。公园一角,崖壁的东面,还挖出了一汪水塘,种上了莲花,整个弥陀寺公园一下子变得有了灵气,成了附近居民修身养性的绝佳场所。
家门口“冒”出个文化公园,住在体育场路55号的谢婷婷阿姨喜不自禁。“步行到公园只要2分钟,早饭、晚饭后,都要和老公到这里荡上一圈,打打太极、呼吸新鲜空气。”谢阿姨说,每天听着鸟啼虫鸣,看着古朴的建筑群,再回想改造前的棚户乱建,感觉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上保社区朱晓君主任说,根据规划,弥陀寺公园主打“文化”牌,将来准备引进书画艺术等相关展览,进一步丰富周边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幸福密码:保护了历史文脉,美化了城市风貌,原住民住进大房子,周边居民有了文化公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