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杭城急救车出车269次,仅中暑患者就有21名
长兴县和平镇葡萄种植大户雷德胜为高温天气坚守岗位的交警、环卫工人等送去自家种的新鲜葡萄1000多箱。 王斌 杨赟伟 摄
景宁畲族自治县道路运管工作人员向司机发防暑用品。 李肃人 沈奇云 摄
7月27日,全省各地气温依旧维持高位。据浙江气象网显示,截至27日16时,杭州城区已连续7天最高气温达38℃以上。往年,随着高温到来,一些季节性疾病进入高发期,医院就诊人数会明显上升,门急诊爆棚,今年各大医院情况如何?
记者了解到,上周以来,杭州120急救系统受理量持续上升,其中中暑、胸闷、头晕患者明显增多。
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这两天,杭城各大医院接诊了不少中暑患者,其中还有两位热射病患者。
7月24日中午,32岁的市民小谢不戴帽子、不撑伞就出门爬山了。不到半个小时,他就觉得喘不上气,意识也逐渐模糊,倒在了地上。120急救车将小谢紧急送到医院时,他的体表温度已经超过了40℃,但是身上没有一点汗。幸好,在医生紧急降温处理后,小谢最终转危为安。
“体表温度急剧升高,引起中枢神经失调,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受损,没有办法排汗散热。”浙大一院急诊科医生宁建文表示,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情况,致死率很高,“要是体温超过41.6℃,体内积蓄大量热量,器官就会产生不可逆的衰竭,相当于整个人从外到里‘烤熟’了。”
据杭州市急救中心统计,7月26日早上8时到7月27日8时,24小时内出车269次,较平时增加17%左右,其中中暑患者21名,胸闷、心脏不适患者有十几名,而上周同一时间只有4例。
为此,宁建文提醒市民,除非必要尽量避免外出,减少爬山、跑步等室外运动,老人、小孩以及体质虚弱的人群更要注意防暑降温,尽量待在空调房或阴凉通风的地方,及时补充水分。特别是室外工作人员,必须避开中午高温时段,除了必要的补水,还需补充盐分,防止因大量出汗引起血液中钾、钠等电解质含量降低,导致代谢紊乱,引发脑水肿。
外出务必防范晒伤
除了中暑等“热”出来的毛病,还有不少人“晒”出了毛病。记者从省儿保、浙医二院了解到,每年7、8、9这三月,由于阳光暴晒引起的水肿、灼伤患者都有所增加,医院皮肤科相比其他科室也繁忙很多,连走廊外都有不少等候的患者。
前两天,李先生去海边游泳一个多小时,第二天发现脖子、肩膀等处皮肤明显变黑,还有疼痛感,第三天疼痛越发厉害,急忙赶往浙医二院急诊。浙医二院皮肤科主任医师蔡绥勍表示:“夏日海边度假、外出游玩要注意防太阳直射和水面反射的光,否则极易晒伤。另外,天热容易出汗,温度高、湿度大,细菌、真菌活跃、蚊虫孳生,容易引发季节性皮炎。”
专家提醒,每天10时至16时是紫外线最强的时候,尽量避免被晒。如果外出可打伞、戴宽边帽、穿长袖衣服及涂抹防晒品以防晒。对孩子来说,平时可以适当晒太阳,以免突然曝光在阳光下导致不适。一旦晒伤,要立即用凉水湿敷,尽快就医,切勿乱涂药膏。
杭州消防支队修理所官兵冒着高温维护保养消防车。 卢日成 摄
德清县武康城西村安置小区建设工地,工人们在施工。 宣宏 摄
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动辄三十八九度的高温天里,53岁的王先生每天晚饭时喜欢喝冰啤酒来消暑。近日,他照例喝了6瓶冰啤酒,没想到半夜时分突感喘不上气、胸闷不适,被家人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发现,王先生的心脏比正常时增大了四成,而且收缩乏力,出现酒精性心肌病伴随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幸好送医及时才避免了猝死的发生。
宁建文告诉记者,近期医院收治的脑中风患者也有所增加,仅送来急诊科的每天就有两三例。“持续高温降低了人的抵抗力和耐受力,出汗太多,饮水太少,往往出现血液粘稠,引发脑供血不足进而引发脑中风。”宁建文提醒,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以及心脏疾病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身体经历过大的温度变化,空调房与室外温差一旦超过15℃,人体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调节,一冷一热容易造成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心脑血液供应障碍。
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前大多有先兆,如胸闷、胸痛、后背疼痛、出汗等,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头晕、腹泻等不典型的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家属可以让患者安静平卧,有条件的可以吸氧,同时服用硝酸甘油药片,如果症状不缓解,立即拨打120到医院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