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5月26日,在桐庐召开的全国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现场会,让全域旅游这一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再次受到各界关注。而乡村以其天然的地理条件与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更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
全域旅游,如何在乡间落地?乡村的发展,与其又有何关联?日前,我们走进杭州首个成功创建全域国家3A级风景区的桐庐合村乡,探寻他们发展全域旅游的实践和思考。
“山里水里,合村等你。”这是桐庐县合村乡新近出炉的一句推广用语,也是副乡长乔国忠颇为自豪的灵机一动。
从行政地图上看,地处桐庐西北部山区的合村乡,南与百江镇接壤,西临淳安和临安。后溪、合村、高凉亭、岭源、三源、瑶溪6个行政村由东至西,缘溪而建,共同构成了它的六大组成部分。
而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合村乡所属的122平方公里范围,如今都指向一个名叫“生仙里”的全域国家3A级风景区。未来,这里将要形成一个集户外运动、健康养身、农业旅游、民宿体验、民俗风情等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之乡,带动百姓走上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
从山乡到景区,从局部到整体,借助于全域旅游的不断发展,合村人渐渐有了这样的底气:这一片奇山丽水,一定会引来更多的人气。而他们心中的中国梦,也将随之变得更加清晰,直至触手可及。
从点到面,
乡村连成大景区
老一辈的桐庐人都知道,合村乡是个穷地方。
翻开历史的长卷,可见全乡企业不足50家,个体户不超百户,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就业,合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乡”。2011年,全乡财政收入仅为340万元,农民年均收入仅10135元,且大部分人从事的都是传统农耕和手工业加工。
也正是在这年前后,湖北商人卢宇龙怀揣投资旅游项目的想法,无意间闯入了这个隐秘的山乡之中。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站立在高凉亭村的寂静山谷间,《楚辞》中的华词丽句即刻从脑海中喷薄而出,让这个眼光冷峻独到的男子心头为之一震。而除了极富野趣的自然环境外,充沛湍急的水流以及宽度适宜的溪涧,也让他坚信,这里能够成为一处绝佳的漂流场所。
“就是它了!”卢宇龙果断决定,在合村乡投资做漂流,他也成为第一个在合村进行旅游开发的商人。近两年来,随着项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每年6到9月间前来漂流的游客络绎不绝,周边的农家乐与民宿也逐年增多。沉睡已久的山村,就这样被一拨拨远道而来的游客渐渐唤醒。
如果说,漂流项目的引进是让部分普通百姓抓住机遇、投身乡村旅游的初始动力,那么,2012年,桐庐取消对合村乡工业指标考核的决定,则是让合村乡坚定信念、选择绿色发展之路的又一重要契机。
“合村山高路远,基本没有工业,全域范围内的优质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发展资本。取消工业考核,等于让我们放下包袱,全力做绿水青山文章,选择一条最适合于合村的发展道路。”乡党委书记周萍英说。
一个全域旅游的构想与实践从此应运而生。2013年,合村乡被桐庐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全域旅游先行乡;2014年,大型的旅游基础配套项目不断上马;2015年,由合村乡政府委托,浙江城建园林设计院承接的全域旅游乡村规划方案正式完成;2016年2月,合村乡生仙里景区正式创建成为全域国家3A级风景区……
如今,合村乡游客接待中心二楼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一张彩色地图正在生动描绘着一张全域旅游战略图:东面,一个以合大线与后溪为依托,以雅鲁漂流为中心的户外运动带已经形成,专为热爱冒险与运动的年轻游客提供活动空间与游戏项目;南面,一个以分老线与麻境溪为依托的养生养老带正在打造之中,重点发展民宿与亲子游项目;西北面的瑶溪村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不仅历史文化悠久,还有一个能够观测到野生猕猴出入的猕猴谷;西南面则有着大片的毛竹基地和山核桃培育基地。
“所谓‘全域’,首先就是打破地域的界限,把过去的单个景点巧妙串联起来,以点串线,画线成面,形成一个总体统一却又各有特色的大景区。”合村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徐樟媛说。
由表及里,
山乡谋划大转型
行走于合村乡的主干道上,如果你的手机自动搜索到一个以“生仙里”的拼音首字母开头的无线网络信号,请不用诧异,只要按照路边告示牌上的提示输入密码,就可免费上网,享受一面行走一面与外界分享旅途乐趣的自由。
“全域旅游不仅意味着全域范围内的好风景,也要求我们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惠民利民的同时,紧紧围绕旅游产业的发展,结合游客需求进行全盘考虑。”徐樟媛说,眼下,为游客提供最为便捷的智慧化服务平台,实现景区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就是他们正在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
此外,今年年初正式启用的生仙里景区游客接待中心、一条条极具乡韵的美丽公路建设以及集镇商铺与住宅的外立面整治等,也是全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大力编织全域旅游服务网的重点。
一个全新的合村乡,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乡民回乡创业。
初夏清晨,50来岁的合村村村民吴培林正在自家办公室里忙着整理账目,妻子林莲英则在楼下大厅内打扫卫生。窗外是连绵的群山与云蒸雾绕的天空,雨声淅沥中,大量的负氧离子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这一切,都令他愈发庆幸自己3年前的选择:放下外地的建材生意,重回老家创建红色教育基地和民宿项目。
“以前这山沟沟里特别冷清,很少能见到外人,这两年随着漂流项目的引进和发展,来合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里软硬件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信心也更足了。”吴培林说。
惊喜还在后头。据合村村村委会主任潘勇介绍,吴培林夫妇所在的天子凹自然村,由于紧邻雅鲁漂流项目终点,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今也是村里重点开发的一片区块。目前,他们已与中国美院的一支设计团队签订了合作协议,将从今年下半年起,对村内的30多幢农居进行外立面改造。大约一年后,一个造型别致、古色古香的天子凹就将亮相,成为合村乡的一张旅游新名片,村里的农家乐和民宿生意有望随之水涨船高。
穿过一排排由白杨与银杏铺就的平坦乡间小道,听着不绝于耳的溪流轰鸣与瀑布倾泻之声,潘勇一面驾车一面带领我们见证整个合村乡的改变:溪舍户外拓展基地、丹霞山庄、茱萸山庄等旅游及民宿项目已经相继营业;瑶山养生谷项目即将完成一期高端民宿的主体改造及配套木屋建设,预计于今年7月正式开放;绿庐生态农业与杭州一家动漫公司联手打造的亲子农耕体验基地,也已进入最后的施工阶段……
“这里的15亩土地正在试验一个彩色农业项目,等到秋天,若是从旁边的观景台上向下俯瞰,就能看见稻田上出现一只猴子的图案!”在位于乡政府不远的一处水稻田边,潘勇充满期待地说,“每一处风景都值得观赏,每一个产业都与旅游有关,这大概就是全域旅游的内涵所在吧。”
积少成多,
村民参与大创业
“如果生活纯属劳累,人还能举目仰望说:我也甘于存在吗?”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印制于合村乡创建全域旅游规划方案的内页,也让诗意栖居的哲学命题,渐渐内化于合村人的心中,化作激发他们参与全域旅游的热情与干劲。
2015年7月31日,一个闷热的夏日里,合村乡后溪村的上百名村民齐集村中文化礼堂,前来参加由村里召开的第一次股民代表大会。与会者中,有头发花白的老者,有精明泼辣的主妇,也有活力十足的年轻人,但从这一天起,他们都将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后溪旅游开发公司的股东。
从去年开始,随着合村乡全域旅游的推进,位于全乡入口处的后溪村再也按捺不住转型发展的雄心。成立公司、村民入股、大力发展乡村游……后溪村委会全体成员经过多次讨论后,共同作出了这个大胆的决定。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形式,一方面是考虑到集体资产数量有限,且容易引发纠纷,另一方面就是为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后溪村委会主任周春华说,由于当时都是处于摸索阶段,村委会规定每股为5000元,每户最多可入两股。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在消息公布后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便有170多户村民主动参与进来,共筹得资金151万多元。
章有才、麻志财、张炳春、张长炳、周春华……如今,一份份村民入股名单已被装裱入框,悬挂在后溪村党员活动室的墙上,记录着全村人众志成城、共谋发展的创新之举。借助于这股东风,后溪的旅游发展也开始大步迈进,实现了零的突破。
“去年夏天,我们的水上乐园项目就正式营业了,今年还有后溪滑索、竹林逸道、观景台建设等一系列项目正在同步进行中,计划今年暑期前全部推出。”周春华展望道。
以后溪村为开端,“全域+全民”的内生动力,正在为更多的乡民开创致富之路。无论是山核桃、青笋、红豆杉、番薯干等农特产品的推广,还是休闲农业、民宿、民生事业和电子商务等其他产业的培育,合村乡人的身影随处可见,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全乡共有民宿38家,床位412张,1300余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4000多元,全乡旅游产业收入1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