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附近医院看牙做产检的读者抽空都来了
晚上的人流量比白天还要多一倍
昨日下午5点30分,杭州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房里坐满了人。 记者 朱丹阳 摄
在24小时书房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借书。
昨天上午9点,杭州第一家24小时城市书房正式对外开放(详见快报5月28日第13版报道《市一医院正对面开出第一家24小时全免费城市书房》)。
“24小时”倒不算什么新概念,这几年,杭州街头不打烊的书店已经蔚然成风,但这些全是营利性场所。像“城市书房”这样一个不卖书、不卖咖啡,完全公益免费型的全天候阅读空间,在杭州,还真是第一家。它和图书馆也不同,没有人值守,且永远不会关门,你在任何时间,只需要凭身份证或市民卡刷卡就能自由出入,听上去有点你自家“书房”的味道。里面的书,你可以随意翻阅,也可以不需要任何押金直接借回家(每人限借20册,借期40天)。
一个如此单一、纯粹到只剩下“书”的地方,究竟有谁会去呢?他们去了,又都看些什么书?这样的书房用起来真的方便吗?带着这些疑问,快报记者决定在这家“城市书房”泡上一天。
时间:2016年5月28日
地点:杭州市浣纱路254号24小时城市书房
8:45
一早,大雨滂沱。我从家里出发,包里特地塞了个笔记本电脑,想着看书之余,顺便还能写写稿子。路上突然接到杭图浣纱分馆副主任何妨的短信,“快来,已经有读者到了喔。”
9:10
今年61岁的颜大伯是开门的第一个读者,他说自己家就住旁边的平海公寓,早上读到《都市快报》上城市书房开放的消息,吃完早饭立马过来了。
我进去时,他正拿了本《四季养生全书》在翻,边看边仔细地记下笔记。我瞅了一眼,大概是卯时应该注意哪个穴位,辰时该吃点什么养生食物之类的保健知识。见我在瞧笔记,颜大伯也不见外,告诉我,他这几年光手抄书,就积攒了厚厚十几本笔记,退休后自己的养生知识基本都是泡在图书馆自学的。他打算读到中午就回去,下午还要带孙女去上舞蹈课。
9:30
呼啦啦突然进来清一色穿着红马甲的一群人。领队的郑大姐说,他们来自老干部志愿服务队,都是退休老人,之前是从事各行各业的老干部,比如银行、部队、电视台、档案局、教育系统等。早前看到浣纱分馆贴出城市书房要开放的消息,得知书房无人值守,就主动向图书馆提出要来做志愿者,做做义务的引导工作。
开放第一天,郑大姐就召集了大家先来熟悉一下环境,做个岗前培训,“我们都非常支持杭州能有这样一个书房。队里有位姐妹,眼睛刚做完激光手术,我们都劝她休息吧,结果今天她还是跑来了。大家无非就是希望杭州能有个更好的文化氛围,引导更多市民在这个书房文明读书。”
10:13
一对小夫妻进来,放下雨伞。女方肚子有些隆起,我猜她应该怀孕了。
果然,两人在书房绕了一圈,最后停在其中一排书架前。我扫了眼书名,基本都是《西尔斯怀孕百科》《母乳喂养百科》《DK妈妈宝宝护理大全》之类的妇幼类图书。准爸爸告诉我,他们一早在旁边省妇保做产检,等来等去还没叫到号,就陪老婆出来透透气,结果转到了这里。
11:07
这回进来的是一家三口。小姑娘扎了个辫子,一进门就雀跃地奔向少儿图书区,从书架上抽了本漫画《猫和老鼠:电影惊魂记》。
妈妈姓徐,平时做教育工作,很重视孩子的阅读。她和我说话的同时,已经为5岁女儿夕夕挑了册绘本《金色的房子》,准备借回家。她告诉我,他们全家今天是陪女儿到附近平海路的杭州口腔医院看牙齿的,结果挂号挂到了下午2点,排队时正好在手机上刷到了《都市快报》官方微信对这家书房的报道,就想着过来看看书打发时间。
“其实,我个人还是挺喜欢有这样一个地方,心情不好的时候,随时可以进来静一静。很单纯,看看书,也能让人放松。不像咖啡吧什么的,会有顾虑,总觉得要消费点什么。”徐女士说。
13:40
一位父亲牵着女儿的手进来。他俩找了个靠落地窗、能对着浣纱路分馆内小园林风景的位置。
女儿找了本《安徒生童话》坐下看。爸爸似乎心不在焉,随手从身边抽了本《医学健康》的杂志,没翻几页,就时不时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医院挂号单看看。我忍不住走过去问他,“也是到旁边医院看病的吗”,他点点头,不再说话。倒是一旁的女儿接过话茬,“我们路过这里,有好多好看的书。”她看上去不到十岁。爸爸缓缓吐出一句:“带她来看鼻子。时间快到了,我们再回去等。”小姑娘有点不舍,“爸爸,我看不完就借回去吧。”
14:16
雨渐渐停了。到了下午,人慢慢多起来,粗略估计了下,起码有20多位,尤其是年轻人多了很多。
1991年出生的山西人鲍先生,在下沙念大学,毕业后留在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类工作。他今天原本是到杭图浣纱分馆还书的,看到旁边突然多了个城市书房,好奇进来看看。结果很惊喜,“没想到这里有个‘悦读图书’的书架,书很新,很多都是市面上流行的畅销书,平时图书馆我都没有找到,这里却有,难得。”他从书架上拿下来三本,蔡崇达的《皮囊》、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还有一本《从零开始做运营》,“这本讲运营的,我正好想买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