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火锅,“那是妈妈家乡的味道”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5-24 06:47   

时报记者为留守儿童带来了牛通社小礼物。

5月16日,时报刊出的《浙江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不少中小学、高校及企业都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参与到时报的关爱行动中。

帮助留守儿童,我们究竟该怎样做?留守儿童想要什么,心中最大的愿望又是什么?昨天,时报记者兵分三路,分别来到诸暨岭北镇、衢州开化县、丽水青田县,深入探访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收集他们的微心愿。

地点:丽水青田县方山乡学校

父母在电脑里在电话里

“侨留守”儿童最盼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今年8岁的杨芸莹在填写心愿表时非常犹豫,除了姓名等基本信息很快就填写完,看着下面的六一心愿和暑期心愿,小芸莹用笔头戳了戳下巴,半天才憋出一句:“这是作业吗,是不是必须要填?”

丽水青田县有52万人口,华侨就有33万,很多孩子的父母在世界各地,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只能留守在老家。位于青田县东南方向20公里的方山乡是侨乡,乡里只有一所方山乡学校,被当地人称之为“联合国学校”,这里的很多留守儿童并不缺钱,亲情的缺失让他们的孤独被放大了很多。

“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成“侨留守”儿童最大心愿

去往方山乡的路上随处可见石雕。青田石雕全国有名,一路上,碎石的味道在山间弥漫,让人有些受不了,然而对于这里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个味道,就如同习惯了父母常年不再身边。

“老师,下面这些愿望一定要写吗?”记者拿着心愿问卷往下发的时候,小芸莹在憋了几分钟后抬头问。

“你看一看。你想要什么,我们都会尽力帮你实现。”记者以为她是不认识那些字。

“好吧。”小芸莹用笔尖指着每项愿望又认真看了一遍,最后选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在发下去的20份心愿问卷中,17个孩子选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这个心愿,另外3个什么都没选。小芸莹说,她已经有四五年没有在现实中见到爸爸妈妈了,“班上很多小朋友都一样。”

问这些孩子你们的爸妈在哪里,他们会回答“在电脑里,在微信里,在电话里”。

相比其他地方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无论是穿着还是用的文具都非常好,钱他们并不缺。“这些孩子需要的是关爱,少的是父母的陪伴,但很多无法解决。”方山乡学校校长叶永苏说,由于孩子们情况特殊,到初中的时候叛逆心理也比较突出。

交了空白问卷的3个孩子就有这样的情况。今年11岁的季韵怡在“其他”选项打了个钩,然后补上了“没有”两个字,她只回答记者“没有需要的”几个字,就跟同学出去玩了。

最缺儿童教育专家

“侨留守”儿童亟须心理疏导

20份问卷中,只有5名学生把上面的心愿钩得满满当当——对更多的“侨留守”儿童来说,这些愿望似乎吸引不了他们。

记者在学校走了一圈,发现好多教室都有心愿墙,仔细一看,孩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学习进步。

“语文80分、数学80分、英语60分”“门门都考及格”“英语20分、数学45分”……让记者吃惊的是,这些孩子的愿望看似在开玩笑一样。

“其实不然,这些成绩很多都是孩子的目标,教育是这些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青田县有关负责人说,“他们的父母一直在国外,这些孩子基本衣食无忧,叛逆、玩游戏的情况很多,成绩很多都跟不上的。”她说,不少在国外的父母觉得读书没多大用,孩子迟早要出国,“所以孩子们的成绩整体跟不上的情况很普遍。”

方山乡学校共有245名学生,有111人的父母在国外,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些孩子缺少亲情,他们需要有一个释放情绪的地方。”叶永苏说。

方山乡学校是青田县第二所实现塑胶跑道的乡村学校,在德育教育上,方山乡走在县内前列。“我们成立了一个文化社团,由30名留守儿童组成,表演当地一直传承下来的鱼灯舞。”叶永苏说,这样,学生有情绪宣泄的地方,兴趣爱好也能调动起来。

学校最南边有一块农耕体验区。“为了培养孩子的传统文化,我们结合体验区,让孩子体验农耕文化。”叶永苏说,下半年将扩大规模,不光是现在的展示区,更多去做体验区,“像开心农场一样的模式,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方山乡学校看似什么都不缺,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运动场地,那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最需要什么?叶永苏坦言,学校最缺的是儿童教育专家,“包括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专家,非常需要而且急切。”

地点:诸暨岭北镇中心小学

从未见过妈妈的她想吃四川火锅

因为“那是妈妈家乡的味道”

岭北镇位于诸暨市南部,这里留守儿童的数量几乎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为什么?原因还得从2004年说起。

昔日的岭北有“小杭州”之称,家家户户都做着家庭纺织生意,可到了2004年,为了保护水源地、修复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政府开始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关停家庭纺织企业。赖以生存的产业被停后,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开始往外跑。

父母要外出赚钱,孩子就成了留守儿童。

仔细抚摸着收到的礼物

孩子们笑了

昨天,记者带着牛通社记者们的祝福和礼物,来到了岭北镇中心小学。学校里的留守儿童约有130人,当大家从记者手中接过五彩斑斓的礼物时,孩子们脸上都扬起了彩虹般的笑容。

“这个铅笔好漂亮!大姐姐,我要用它来写日记。”一个小女孩迫不及待拆开了包装盒,小心翼翼抚摸着每一支铅笔。

岭北镇中心小学的王校长说,有一盒学习用品是很多留守儿童的心愿,每当有爱心人士送来礼物,孩子们总是格外珍惜。

“物资、书包、文具、书籍等倒是常有好心人送过来给孩子们,可眼下,孩子们最大的问题还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没有爸爸妈妈陪伴,不少孩子都表现得特别内向,甚至不愿跟别人交流。”王校长说,这两年,红十字会跟政府在学校开办了心理辅导班,每个周末也会安排志愿者跟留守儿童交流上课,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明显好转许多。

吃火锅、和父母在一起……

心愿很小 对他们来说实现却难

昨天,记者对10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心愿调查,几乎每个孩子都希望六一节和暑期能跟父母在一起。

五年级的周怡鸿心愿有很多,每一个心愿都希望跟父母一起完成,例如想要一套新的童话故事书,要一双崭新的球鞋,跟父母参加夏令营去探险……

一年级的金羽欣觉得记者姐姐会魔法,只想把心愿说出来就会实现,所以开动脑筋,“希望爸爸妈妈能立即出现在我面前,然后带我去看动画片;我还想要一条漂亮的裙子,跟他们一起去动物园看企鹅,还有博物馆、夏令营……”

五年级的韦嘉莉刚出生时妈妈就跑了,爸爸在外很少回来,爷爷早逝,平时她和奶奶相依为命。嘉莉很争气,门门功课都在95分以上。“上次表妹生日时我见过爸爸一次,他给了我200元钱,让我交给奶奶,说给我添一双运动鞋。”说起爸爸,嘉莉一双大眼睛堆满泪花。

嘉莉跟同班的周玲玲和吴晓丽是好朋友,因为大家家庭情况差不多,平时很聊得来。寒暑假对三人来说,不是待在家里,就是去亲戚家帮忙干手工活,所以大家对夏令营充满了好奇。“我在电视上看到,海边的天那么蓝,就想去海边踩沙子和烧烤,还有跳蹦极,感觉很刺激。”嘉莉说。

“我也想玩蹦极,还有去游乐场坐过山车。”周玲玲最想吃的东西是牛排,因为爸爸总说带她去吃,可一次又一次失约。

嘉莉从未见过妈妈,只听说她来自四川。她说,特别想吃一次四川麻辣火锅,因为“那是妈妈家乡的味道”。

来源:  作者:记者 周淳淳 叶锡挺 通讯员 孔雁 文 记者 胡峻玮 孙伊豆 摄  编辑:李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