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遗憾,只留下爱! 热心助人的好家风让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一家三代八口人志愿捐献眼角膜 还有四人志愿捐献遗体
41岁的潘玮是河南人,拥有11项发明专利。因为杭州对创业有政策上的扶持,2013年他来到杭州创业,一大家人也陆续在杭州定居,成为“新杭州人”。
这家人最近做了惊人之举:一家三代八口人都签署了《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表》,将来,他们的眼角膜将会给有需要的人带去光明。
为什么在大家都忌讳谈“身后”之事时,这一大家人却如此坦然看待,做出如此大爱之举?
由不解到加入 一家八人决定志愿捐献眼角膜
在滨江区潘玮的妹妹潘鹏家中,我省人体捐献志愿者总队长朱强荣给潘玮一家送来了八份《无偿捐献角膜》的荣誉证书。
潘玮、潘玮69岁的父亲潘锁牢、68岁的母亲李竹叶、41岁的妻子樊竹梅、37岁的妹妹潘鹏5个人开开心心地接过证书,拍了一张合影。还有三份证书分别是他们16岁的儿子潘钰琦、40岁的表哥李耀宗、37岁的表嫂宋艳红的,他们三人暂时都还住在河南老家。樊竹梅近期要回一趟老家,由她代为转交。
潘玮一家都是河南三门峡农村的,对于处理“身后事”,村子里人还是忌讳谈的。去年9月份,在最初潘玮提出要捐献眼角膜时,父母亲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但也纠结得两三天没吃下饭。
“我不希望他不完整地离开这个世界。”潘妈妈说她那几天一直失眠,就像有一块大石头压在心口。
后来,潘玮带着母亲去杭师大附属医院参加了遗体捐献接收站落成仪式。潘妈妈看到很多人因此受惠,非常感动,态度有了360度大转变。
“我不但支持儿子的行为,我自己也想加入。因为我儿子女儿说,如果我过世了,我的眼角膜捐给了别人,他们还能去看看使用我眼角膜的人,那就像是看到我的眼睛一样。”潘妈妈说,这也是为儿女留一个念想。
在潘玮的影响下,家里的其他七位成员都填写了眼角膜捐献登记表。
除了捐献眼角膜 一家中还有四人志愿捐献遗体
“如果我们都不在世了,能帮助别人重见光明多好。”潘玮儿子说。
潘家还有两名小成员,分别是潘玮妹妹11岁的女儿和表哥13岁的儿子,这两个小家伙也想捐献眼角膜,但长辈们觉得等孩子再大一点,有自主意识了,再捐也不迟。
除了捐献眼角膜,潘玮和父亲、母亲、妹妹还分别填写了《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
在潘玮母亲的登记表上,写了这么几句话:“捐献是我个人的意愿,由儿子或女儿执行,其他亲戚无权阻挠。我常常腿抽筋,有肩周炎,希望捐献可以让医学发展得更好,让以后的人得到治疗。”
在潘玮的登记表上,还加上了这么一句话:“遗体不用留,要留就把我对家人的爱留下。”
看到这句话,潘玮妻子流泪了。她志愿捐献眼角膜,但是对于捐献遗体,她说还要考虑考虑。
潘玮说,离开这个世界时,应该只留下爱,而不应该留下遗憾——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视力残疾的共有1600多万人,因角膜病致盲患者约400万人,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实际上每年只有不到5000例的移植手术——很多人都把这归结为“全身而退”的落后观念。
“像潘玮这样,一家三代八口人都志愿捐献眼角膜的,并且还有多人志愿捐献遗体的,这在浙江省是唯一一家,而且我从事眼角膜捐献登记多年,在全国也没听说过。”朱强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