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何旭,生于青海省,曾求学于四川,也曾在北京闯荡,去年6月,他来到了杭州落脚。就在几天前,他还在杭州做了一件人人都点赞的事。
出租车上,他看见路边一个老人摔倒了
4月2日下午,杭州的天气阴沉沉的,在网易工作的小何和女友出门采购,在回程的出租车上,他透过车窗,看见有个老人坐在路边的绿化带旁,更引人注目的是,老人花白的头发上一片血红。
小何心里咯噔一声,之后的几站路,都在惦记着老人,不知会不会有人去帮助她。直到回到家,他仍是放心不下,于是和女友打了个招呼,拿上雨伞就冲了回去。
“从我家到滨河路、江晖路的交叉口,跑跑也就十多分钟,半路上果然下起雨来。”小何跑到路口一看,老人还坐在原地,他赶紧过去为她撑起雨伞。
“一问才知道,老人家姓杨,她说自己正在等120。虽然老人的意识还算清醒,但我还是很担心,提出打车送她去医院。”
就这样,小何搀扶着杨奶奶搭车去了就近的浙医二院滨江院区。在医院里,他帮忙跑腿,挂号、付费、开药,忙前忙后,回到家已经是3个多小时以后。
分享感受,朋友圈瞬间被赞爆
“其实我想说,这个世界没那么糟糕。”当天晚上,小何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段文字,记叙了帮助杨奶奶的经过。没一会儿,他就收到了80多个点赞,和朋友们的赞扬评论。
第二天,杨奶奶还通过媒体表扬了小何,就连青海的媒体都关注到了这个在杭州工作生活的青海小伙,打电话到公司采访他。
而他的家人就更加自豪了。前几天,小何的妈妈特意发了一条微信给他,夸奖之余不忘告诫,要“多做善事,别骄傲,也别得意忘形”。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家里还有70多岁的爷爷奶奶,看见老人有难,上前帮一把是应该的,‘扶不扶’这个命题,根本无需争议。”作为一个新杭州人,小何说:“我在杭州工作也没有多久,平时,大家都会互相关心帮助,这种爱心应该被传递,而不是被终止。”
杨奶奶说: 他走而复返让人特别感动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了在家休养的杨奶奶。这位73岁的辽宁老人,说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话语里都透露着乐观与诚恳。
“我有风湿骨痛,平时不常出门,那天就想去附近的超市买点东西,没想到却摔倒了。”
一个人出门,摔出了一头血,杨奶奶自己心里也很是紧张,她请周围的工人帮她挪到绿化带上等120急救车。可能因为路堵,急救车迟迟没来,心情也变得糟透了。
“小何这个小伙子就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出现了。他不是在现场遇到我摔倒,而是回到家后又赶回来,一路上安慰我安心治疗,帮我出钱出力出时间,你说这是不是难能可贵?”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杨奶奶说:“小伙子很好,值得大家为他点100个赞。”
小何说:勇敢和善良是一个人的本分
其实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对杨奶奶印象也很深刻。
“我摔倒以后,周围几个修路的工人马上就过来看我,有帮我打120的,有询问我情况的,不过他们都没敢动我。我知道这并不是因为别的什么,而是怕造成我的二次伤害,我也很感激他们。”杨奶奶说。
小何则说,和自己比起来,杨奶奶更是一个正能量的人。“一路上老人一直在感谢我、宽慰我,不停地告诉医生护士,这个小伙子我不认识,他是在做好事。还和别人说我是她的干儿子。对于助人为乐的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正义呢?”
“我曾听人说过一种现象: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如果围观的只有个别人,那么他有很大概率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而如果有一群人围观,大家都想着会有其他人站出来,而不是自己。这样的心理,往坏处想,就有可能会出现谁都没理的情况。所以在需要帮助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这是一种做人的本分,你说对不对?”小何说。
共同照亮 文明社会的豁然前景
评论员 徐迅雷
73岁的杨奶奶独自出门,摔了一跤,站不起来了;90后的小伙子何旭遇见,扶起老人,打车送医,忙前忙后。在“扶不扶”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之际,在小伙子何旭那里,这根本就没有成为问题。杭州这座温暖之城,在文明的拼图上,又增加了一块明丽的亮色。
当今时代,一烛之光,一炭之暖,都是宝贵的,都应该褒扬、弘扬,都应该传播、传承。而事实上,当时帮助摔倒的杨奶奶,不仅仅是何旭一人,周围几位修路的工人,马上就过去伸出援手,有关切询问情况的,有立马拨打120的,而没敢拉起老人仅仅是怕造成二次伤害。是的,这是一个小小群体,小中见大。而深深戳中人们心中最柔软部分的,其实在于摔倒的杨奶奶,她老人家一路在感谢、宽慰帮助她的小何,还不停对医生护士说这个小伙子是在做好事,甚至还和别人说他是她的干儿子!被扶老人讹人的阴影,在这里被一扫而光。
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就把“礼”高高举起。那时人类世界还有多少地方在茹毛饮血。在今天,我们更需要一个个“个体”和一个个“群体”,以爱与善的温暖,点亮火把,共同辉映文明城市的每个角落,共同照亮文明社会的豁然前景。
这是杭州之幸,这是文明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