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防洪坝是世界重大的科技考古发现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3-15 11:26   

    垫木上有牛鼻孔,说明木桩都是从水路运过来的。

    治水与文明的产生相关

    良渚已经进入王国阶段

    在昨天的论证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建议,在这次重大发现的意义里,应该再加一句:低坝设计建筑,代表了当时大型堆筑水利结构的最高水平。

    那么,我们来看看“当时”——

    跟良渚古城同龄的小伙伴,就是埃及金字塔了,都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而古埃及的水利系统主要是运河和蓄水池,与良渚古城的水坝并没有可比性。所以就防水坝来讲,目前世界上没有比良渚人更早的了。

    在国际学术界,许多专家都把大型水利工程和文明的产生、国家的形成联系起来。比如马克思,他认为,治水工程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工程和文明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还有一位历史学家魏特夫,说得更绝对:治水是导致文明产生的直接动因。

    “治水需要一个总设计师,治水,就是一个共同协作而呈现的文明。”刘斌说。

    在论证会最后专家们这样确证: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其价值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江南水乡的人居生活

    是良渚人奠定的

    那么,5000多年前我们家门口的水利工程,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我们和良渚人生活的太湖平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

    但是良渚人很聪明,把房子建高一点,堆土墩子,一来不会被水淹,更重要的是,堆墩所需的土方,挖出来形成了河道、池塘,河网密集,水稻就能种在村子周围。

    这个模式,就是考古学家所说的散点状密集分布的小聚落。“良渚聚落特征和现在的江南很像,所以说,江南水乡人居生活模式,是良渚人奠定的,5000年来没有变过。”王宁远说。

    良渚大发现

    ●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余杭良渚镇一带发掘和调查了以黑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出版了《良渚》一书。

    ●1959年由夏鼐先生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86年,反山王陵被发掘,出土良渚文化大型墓葬11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其中有两座墓很有名:12号墓和20号墓。特别是12号墓,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琮王”、“钺王”,还有刻满花纹的豪华权杖。这些宝贝,如今在浙博武林馆区都能看到。

    ●2006年,考古队员在葡萄畈遗址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的壕沟,壕沟内出土了大量的良渚文化晚期陶片。考古队员洛阳铲一把下去,在4米多深的地方,碰到了石块,并发现这些石头是人工开采的。

    ●2007年,考古队员以此为契机展开调查,2007年5月发现了西城墙,9月-11月又分别发现北、东、南城墙,从而确认了这是四面围合的城垣。2007年11月,正式确认发现良渚古城。

    ●发现水坝遗址:2009年4月,考古队员在彭公岗公岭取土时,发现该山头为人工堆筑而成,进行了调查,随后发现除岗公岭外,秋坞、石坞、老虎岭等多处地点都应该是人工堆筑的遗迹。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马黎/文 吴煌/摄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