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人筑了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坝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6-03-15 11:23   

    那良渚人是怎么做的?王老师给我们原景重现了一下——

    良渚人的家,就在沼泽地边,沼泽下面是淤泥,上面长草,哪几种草呢:芦、荻、茅草(现在也很常见哦)。这些材料,他们在家门口随便拿拿就全有了。然后,先把地面的草割倒,用铲把草下面的淤泥切割,放于草上一滚,裹上淤泥,再用芦苇绑扎,就OK了。

    而且,一路铲过去,草和淤泥都用掉了,这里秒变为河道,他们只要把家旁边泊位里的私家游艇——小竹筏开过来,把草包运过去,就轻松搞定了。

    这比我们现在吭哧吭哧地挑土,更省时省力,“就是一次性做完的事,而且因地制宜。”王宁远说,“草裹泥本身体量很小,又软,可塑性好,与外面草茎贴合紧密,所以堆垒后,贴合紧密,完全不会漏水。”

    更重要的是,经过勘探,考古队员发现,大坝上的草裹泥,全都放在接近引水面的位置,说白了,就是靠近洪水受力比较大的位置,抗洪的作用,一目了然。

    为什么是良渚的

    有数据,有良渚人的生活垃圾

    怎么证明水坝就是良渚的?

    “有的人不太相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笑了。

    要证明这些水坝都是良渚时期的,有两重证据。首先是用科学手段测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碳14测年。北京大学年代学实验室碳14测年数据,测了7条坝体的样本,也就是草裹泥的草,结果显示,时间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数据有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实物,也就是良渚人当年留下的生活垃圾。

    比如在塘山上,发现了良渚人的墓葬和玉器作坊,在老虎岭,发现坝上有一条良渚时期的沟,里面有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

    所以,毫无疑问了。

    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还方便出行

    目前,考古队员发现的11条水坝,还不是全部。良渚人想得很周到,根据海拔高低,这些水坝分成了两道防护体系:高坝和低坝。高坝主要建在山与山之间的谷口,封堵山谷里的水。低坝把平原上的孤丘连接起来,它围护的地方,是一片巨大的低洼地,可形成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二级库区。

    问题又来了:在没有任何科技手段和神器的古代,良渚人建的这些水坝,实际生活中能不能起作用?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刘建国、王辉说,他们通过GIS软件对高坝系统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坝体可以阻挡短期内960毫米的连续降水,换算过来,相当于可以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而良渚人造坝,不光是抗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运输。说白了,就是方便日常出行。

    良渚时期,像车子这种轮式的交通工具,以及配套的道路系统还没有,他们出门除了走路,就是划船走水路了。所以筑坝,可以蓄水,而这个库容,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网络。有专家做过测算:像高坝系统里的岗公岭、老虎岭等,满水时,可以沿着山谷航行上溯1500米左右。

    还有个直接证据,在美人地的很多木桩的垫木上,发现了可以拴绳子的“牛鼻孔”,这说明,木桩都是从水路运过来的。

    想象一下,良渚人开着“私家游艇”的样子,请自行补脑如今双溪漂流的竹筏,大约20根竹子编扎拼在一起,一筏可以坐10个人左右。土豪,或者讲究一点的人,比如文青,会划独木舟出门。每天,他们就沿着山谷,看沿路风景,谈恋爱,玩漂流,关键是,早晚高峰还不会堵车。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马黎/文 龚子皓/制图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前天,全国最顶尖的考古专家和水利专家,在杭州聚到了一起。他们是为验证一件事而来,还开了一个会——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专家论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