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城”长的声音
百年红楼的“老照片沙龙”,为你我留住“杭州记忆”
周仪笙当时是单位腰鼓队成员,背景为红楼。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留意过这栋建筑,它位于延安路和庆春路交叉口,红色的清水墙,两层楼高,掩映在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间,显得很是安静。这栋有着百年历史的“红楼”,经历了几次变迁,已经容颜大改,留着岁月痕迹的砖墙,依稀还在诉说着往昔。
2006年3月,几经变迁的“红楼”,以一个最新的形象重新出现在杭州人面前,修缮一新的它,正式成为杭州城建陈列馆,拾起历史的碎片,串珠成链,用老照片和老卷宗,讲述着过去老杭州自己的故事。
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城市文化和历史韵味,进一步营造“当好东道主,办好G20”的氛围,杭州城建陈列馆举办了一次“圆梦百年红楼,留住城建记忆”的沙龙活动,许多“老杭州”带着他们的老照片,齐聚一堂,津津乐道那些老时光。
百年红楼是昨天最迷人的故事。
1945年 民国时的浙江高等法院
今年96岁高龄的蒋步云老先生,讲述了自己与红楼的缘分。
1945年,蒋老先生的岳父,是当时第二后方医院的院长,由于岳父的关系,他和妻子以及自己的胞妹,一同搬进了与医院一墙之隔的“红楼”,也就是当时的民国浙江高等法院。
当时的红楼有几层,蒋老先生已经不太记得,在他的记忆里,“红楼”与他们有关的是两个房间,一个是他自己的宿舍,另一个是宿舍对面属于后方医院的手术室。两者之间有一条长长的走廊,沿着走廊一直往西走,出了门就是后方医院。
在这里住了一两年,由于后方医院要搬迁,蒋老先生一家搬离了“红楼”。
1950年 杭州市人民法院
今年84岁的周仪笙和“红楼”的缘分,要从1952年说起,当时她只有17岁,由于工作关系被分配到“红楼”,这里是当时的杭州市人民法院。“说实话,大家都挺羡慕我的,能在市中心这么好的地方上班。”周仪笙指着如今的“红楼”说道,“法院很忙,书记员忙不过来时,我这个负责行政工作的人还要去帮忙。”
根据周老太太的描述,当时的“红楼”面积比现在大,门口还有围墙和花园,一楼的西侧,是办公室,东面则是民庭,后面是刑庭。二楼的东侧,留下了周老太太很多的回忆,这里是当时的女子宿舍,“当时我们三个女同志一个房间,这是单位里照顾我们的,男同志只能住在边上的平房里。”
1951年6月,杭州市人民法院就搬离了“红楼”,周老太太也因为工作关系调离。
1958年 延安路庆春路是个三岔路口
“红楼”依然存在,而周边的建筑物,却在飞速地变化,这一切,对老杭州历史颇有研究的王其伟都记在心上。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延安路和庆春路以前曾经是个三岔路口,以前的‘红楼’就正对着如今的延安路。”王其伟比画着过去的版图,按照他的描述,1958年的延安路慢慢有了模样。
“红楼”坐落在延安路和庆春路交叉口,“红楼”以北,并没有现在四通八达的延安路,而是农居房和田地。如果你想要去现在的孩儿巷,还需要往东走,通过几条小路才能到达,王其伟记得很清楚,其中一条叫做南司弄。
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1962年,延安路开始向北延伸,拓宽南司弄、龙兴路(清名饷部前、祥符寺巷),横接体育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