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给我们的孩子看病?二孩政策催生“儿科医生荒”
二孩政策出台后,对儿童数量增长的预判,催化了儿童就医难问题,“儿科医生荒”在“两会”医卫界委员、代表中讨论得相当火热。
农工党界别的委员朱彩凤特别呼吁,要特别关注二胎孕产妇与新生儿的健康风险,她建议,国家应加强对全国范围内产科和儿科医疗的投入,完善相关医疗设施,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产妇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值得信赖的就医环境,也为新生儿的降临提供良好的条件。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说,为了应对“儿科医护荒”,浙大医学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合作招收了志向儿科的学生组成小班。
昨天,浙大儿院院长杜立中说,罗建红副校长所说的班级名为“卓越儿科班”,目前招收了第一届学生27人,均由浙大儿院的专家担任一对一导师,带学生们早期接触儿科临床实践,同时还提供30万元资金支持学生们的海外交流计划,希望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激励更多的医学生选择儿科专业。
88位医学生应聘浙大儿院 实际参加考试的不到一半
2016年,浙大儿院计划招聘104位医生70名护士。上周刚进行了首轮笔试,通知88位医学生参加考试,实际参考的却只有42人,形势十分不乐观。
浙大儿院院长杜立中说:“最近几年,浙大儿院招聘医生越来越难了,2014年医生缺口97人,护士缺口126人;2015年医生缺口18人,护士缺口105名。虽然想了很多招聘办法,但每年都无法完成招聘计划。”
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方向明一直非常关注儿童就医问题。她说:“随着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各级医疗单位的儿科医疗供给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为此,她建议,政府要充分利用目前浙大儿院全国排名第三、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效应,以其为龙头,加强财政投入,改建老院区,加强硬件建设;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调整儿科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系;打好组合拳,如在全科医生培养中,规定须有3-6个月的儿科知识、技能培训,重视儿童出生缺陷的精准诊断防治等。
推荐阅读:
病人激增为什么儿科医护人员短缺?
主要和儿科医生工作强度大有关系
浙大儿院门诊部主任汪天林主任医师说,随着浙大儿院两个院区的开放,2015年医院日门诊量破了9600多人次的历史纪录。
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为例,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越来越多的早产儿、先天性缺陷儿即将出生,这也意味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加班加点是常态,超额超量是常态。
最近两个多月,病人不断增加,原本的40余张床位无法满足需求,增加至60余张。此外,各内科病人多,加床都十分普遍。尽管医生们努力解决病人的住院难,可每天依旧有300余位病人在等候住院排队。
在调研中,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方向明还发现,在儿童医院,大型检查仪器的使用周转速度非常慢,这意味着同样的病人就诊,儿童专科医院需要配备一倍以上的仪器设施。
为什么会慢?以磁共振检查为例,成人医院平均1小时能检查3-5个病人,儿童病人由于需要镇静、麻醉,1小时内最多可检查1-2人。
浙大儿院院长杜立中分析,病人激增而儿科医护人员短缺,主要和儿科医生工作强度大有关系。
一般情况下,一名普通的主治儿科医生一天接诊近百位病人。基本没有午休,午饭在诊室吃,吃过之后继续看病。为了节约上厕所的时间,很多医生甚至选择不喝水。再加上,儿童病程进展非常快,所以问诊要格外仔细,工作压力非常大。
在杜立中教授看来,提高儿科医生的劳务收入,提高儿科医生的职业尊严,是目前能快速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最有效手段。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说,浙江大学还通过增加推免研究生名额等方式,鼓励医学生选择儿科。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出台针对性的支持性政策,有效增加儿科规培名额。这样,通过3年的规培周期以后,就能培育出一批年轻的儿科医生。
调整儿科收费浙江已在调研
今后带孩子看病可能多花钱
杜立中介绍,目前公立医院的收入中,10%来自财政拨款,所以医院的收入主要靠劳务收入,但是儿科用药轻、检查少,在现有的物价体系下,创收能力和成人科室没法比。“如果没有一个特殊的偏向政策,儿科医生的收入肯定低。”他告诉记者,浙江省卫计委和省物价局已经做了相关调研,正在考虑调整儿科的收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