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发生在杭新景高速上的一起追尾事故,导致一辆装有化学品苯酚的槽罐车发生泄漏。因为当时我市在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方面存在“短板”,泄漏问题未能及时解决,部分泄漏苯酚随雨水流入新安江,导致部分水体受到污染,曾一度引发超市里疯狂“抢水”。
为弥补短板,杭州市安监局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核心,对辖区内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资源进行了调研、分析。通过对我市化工产业聚集区应急装备、物资配备的梳理,逐步建立与我市应急救援资源需求相适应的应急救援能力,深化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破难减压”
我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管理主要存在三大难题,据杭州市安监局应急救援处处长孙建林介绍,主要难题是危险化学品企业分布量大面广。全市化工行业产业规模列全市各行业第5位,两百余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分布在全市12个县市区,同时还有数量众多的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
其次,所涉及危险化学品品种繁多。据悉,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和使用单位涵盖了基础化工、石油、医药、农药、颜料、涂料、油墨等化工和工业气体等多个领域,涉及有毒有害气体、易燃易爆气体、易燃固体和易燃液体、腐蚀性物质等《危险化学品名录》所列的七大类危险化学品。
另外,所涉及危险化学品数量较大。通过对化工产业聚集区(点)的危险化学品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仅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建德市化工园区相关企业年运输量就近500万吨,数量较大。
同时我市危险化学品以道路汽车运输为主,加之大量的过境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管理等等,给全市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应急处置带来较大压力。
为了破解难题,从2014年开始,市安监局从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建设、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建设、应急救援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应急救援演练和应急救援预案备案报送制度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管理水平。
布局三大储备中心“保驾护航”
目前我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以企业自备为主,政府扶持政策配套不足,救援装备配备水平也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因此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容易出现事故现场救援物资调配困难,临时四处联系,贻误最佳应急救援时机。
为优化危化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布局,自2014年开始,我市根据调研成果,以钱塘江水系为主轴,拟建设包括建德、桐庐、富阳、萧山(大江东)、下沙等沿钱塘江水系东西流向分布的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基本形态,危化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的建设规划也以此为据,形成一个总体方案,并分步进行实施。
去年,我市已设立杭州市建德危化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杭千高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建德危化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以马南园区消防站为基础,依托园区重点企业实现应急物资储备,形成应对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火灾事故为主的应急物资、装备体系,辐射建德、桐庐、淳安等周边区域。杭千高速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主要应对杭千高速危化品运输事故。
2015年又在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富阳区增设了2个危化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站),形成了沿钱塘江流域,统筹覆盖全市危险化学品重点区域的“两主一辅”危化品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格局。大江东危化品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以在建的园区消防站为基础,依托园区重点企业实现应急物资储备,形成以应对有毒气体泄漏以及火灾等事故为主的应急装备体系,并辐射六工段、下沙、江东、余杭区部分区域。富阳海正应急物资储备站以组合规划的新登新区消防站和重点企业现有应急救援能力为依托,建成后主要应对周边区域内发生的危化品事故。
加强应急演练提高“救援能力”
2015年8月29日0:49,320国道上,一辆运送硫酸的危化品运输车,侧翻在道路旁边的农田中,车头撞击山体后产生严重变形,当时油箱起火,驾驶员及押运员被困驾驶室内,情况万分危急。
建德市危化品道路运输应急中心接到事故报警后,立即指派应急队员以及危化品应急专家赶赴事故现场。两名应急队员对事故车辆进行勘查,并将现场情况汇报给应急指挥部,为事故现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随后应急指挥部及时调集吊车和运输车辆,由消防人员与应急中心人员共同进行施救,大约8小时后,事故现场处置完毕。由于事故处理及时,事故周边环境、水体全部恢复正常。
“应急救援工作十分重要,为此今年又增设了杭州市大江东危化品应急救援队、杭州市建德危化品应急救援队、杭州市富阳矿山应急救援队。”孙建林说,目前杭州已有4支市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应急救援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平时苦练真功。今年以来,我市安全生产有关职能部门适时开展市级层面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如开展危化品移动式压力容器应急处置演练;为吸取天津“8·12”爆炸事故教训,加强港口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港口危化品应急救援演练;结合全国第1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帮助、指导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市)、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杭州市进行了1.1万余次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演练,其中企业开展演练1万余次,参加演练的总人数达2.3万余人次。
同时,还加大应急救援管理资金投入,深入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和宣传工作。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与备案,强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