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大桥(资料图)
杭州史上最大生态修复城乡统筹工程实施五年
关停整治污染企业采砂场排污口 才有了今天好景色
早在1500年前,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泛舟“三江”,后提笔赞叹“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可如果,满心期待着钱塘江的旖旎,看到的却是江面上漂流的垃圾,污水横流的养殖场,还有杂乱无序的采砂场、矿山……那再美的风景,可能也有了污点。
所以,2011年,杭州花大力气开始了历史上最大的生态修复和城乡统筹工程——“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目的就是让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更美、更自然的“三江两岸”。
“三江两岸”是什么?
“三江”,包括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以及兰江、分水江、大源溪、浦阳江等主要支流。
“两岸”,指的则是“三江”沿线的可视范围,上游起于建德市新安江大坝,下游止于杭州经济开发区和大江东新城。沿线涉及建德市、桐庐县、富阳区、西湖区(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上城区、江干区、杭州经济开发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萧山区等行政区域。
按照最初的规划,“三江两岸”从2011年开始整治,到2013年,影响水体质量、“两岸”景观的问题,都要解决;到2014年1月,主城区“三江两岸”绿道贯通;到2015年,基本建成一条“山水秀美、生态宜居、城景交融、和谐发展”的黄金生态旅游线。
现在,这些规划都已经基本实现。
“三江”水质变好了
努力了四年多以后,“三江两岸”沿线大为改观。杭州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现场办公室(简称“市三江办”)说,现在到“三江两岸”转一圈,已经找不到任何一家污染企业了。
“三江”是水,要想一路看清水碧波,第一步就是要治理好水源,保护好水源。
这次整治,各级各部门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关停污染企业、砂石码头,拆除挖沙船,封堵排污口,治理河道,建立水质预警体系等。
在污染企业中,电镀、化工、印染、造纸、水晶行业等企业都属于高污染,这四年累计关停、搬迁600多家;
沿线河道综合治理378公里;关停、拆除砂石码头199个、采砂制砂厂20多家,停航采砂船37艘,拆除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16个;
关停、搬迁畜禽养殖场492家、整治网箱养殖水域2113亩;
关停矿山4个,启动废弃矿山治理16个,完成治理9个;45处工业烟囱,做了景观化改造;
完成千岛湖25艘工作船的污水收集改造;建成了码头船舶污染物处理设施;建立了沿线江面垃圾打捞机制,还建成了7个三江干流水质自动监测站、22个地表水自动监测站……
效果立竿见影。
就拿“三江”地表水环境质量来说。今年1-11月,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到了93.8%,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5%;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到了95%,比去年同期,上升10%。
饮用水源地水质,今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铁、锰除外),与2014年持平。2015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2%(含铁、锰),与2014年相比上升13.3%。
沿线农村的环境也在改善,建了生活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环境监测预警站等工程。沿江145个美丽乡村、45家农家乐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2万多户农户,纳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尤其是桐庐县,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全覆盖。
下沙到千岛湖 沿江建起滨水景观道
“三江两岸”沿线,废弃的矿山、施工场、堆放场,都做了清理、复垦或绿化,恢复了自然景观;自然滩涂种上绿色植物,恢复自然湿地,目前已复垦100亩,新增24.7万平方米;改建5.67万亩生态景观涵养林、生态公益林,还原绿水青山,恢复生态环境。
现在,“三江两岸”的绿化面积,已经达到了741万平方米,基本形成连线成面的生态景观。
从下沙的江东大桥起步,到千岛湖环湖一周,杭州都花大力气想办法打通沿线各接点、难点,建起了一条滨水景观道——
沿江(湖)50米内,是临江(湖)风情景观带:铺路、搭桥,建亲水埠头、旅游码头,以前江边常见的排水口、泵房,也做了景观修复。一路“亲江、亲水、亲土”,让市民在吹江风、看江潮、赏江景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江边草长莺飞的风情。
50米-200米,是近江(湖)绿道景观带:在这个范围里,不能再有看上去会破坏江边天际线的建筑,此类建筑已经暂停审批。沿途设不同配置的驿站,像一级驿站,配置最丰富,有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餐饮、厕所、健身场地、治安报警点、土特产销售、露营基地、Wi-Fi等,甚至还配备了医疗站和淋浴房。
再远一些,沿江(湖)200米外,就是望江(湖)休闲景观带:整治修复沿江矿山、工业烟筒、废气排放口,还要一路做好农耕景观、沿江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休闲元素。
目前,“三江两岸”沿线有94个景点,既有一级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也有孙权故里、桐君山、七里泷、梅城等景区,现在去逛,一路都很顺畅。
加减法一起做 生态优势成了新王牌
“三江两岸”沿线的环境整治,做的是减法,污染企业都要关停、整治、转型。
环境变好了以后,接着就要做加法, 把好山、好水、好生态的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早在2012年,“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路,就已投放旅游市场。
有了游客,沿线的配套也跟上,“三江两岸”重点建生态文化带、生态休闲带、生态文创带和农业观光带。就拿观光农业带来说,沿江建油菜花观光园、蚕桑示范园、蔬菜精品园、农艺生态园等,风景好,有经济效益也有“乡土气”,吸引很多在城市里住久了想念“土味”的市民。
“三江两岸”水源好,沿江绿道也好,这让运动、健身类项目成了发展重点,比如绿道自行车比赛、水上运动、高空滑翔等,沿线政府开辟了很多旅游综合体项目;沿线每段民俗也不同,利用一路既有的跨湖桥遗址、孙权故里、桐君山、“建德人”遗址等文化遗产,各地把钱塘江文化、吴越文化、新安文化等做大做强,做好乡土建筑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建了一批有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元素的乡镇风貌风情小镇。
最让人意外的“黑马”还有养老慈善产业,杭州鼓励养老机构从城市、郊区往“三江两岸”转移,未来将有一批集旅游、运动、养老、休闲为一体的综合体项目出现在风景秀丽的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