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整合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物联网等产业都可能跑得更快
●2012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在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中第4。
●在区县一级的国家级开发区中连续两年排第1。
先来看一组数据:今年前三季,余杭区GDP增长11.0%,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完成财政总收入242.71亿元,增长20.5%,GDP增幅已经跑赢萧山“老大哥”,位居杭州第一。
一连串亮眼的数据背后,国家级开发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杭州市政府直管的钱江开发区,是天平上两颗重重的砝码。而昨天上午,一个更重磅的消息传来——
杭州市委市政府在余杭区召开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体制调整工作会议。会上明确了两区的调整实为整合,“两区”命名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两区调整后,仍保留正局级机构设置。
为啥要“搭伙过日子”
因为两家本是亲兄弟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在杭州的工业经济中,发展多年的开发区(产业园区)早已成为主战场——高新区(滨江)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第5位,杭州、余杭、富阳、萧山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考评全部跻身全省20家国家级开发区的前十强。
既然都能独当一面,为何要“搭伙过日子”,咱们先来说说这次整合的两位主角——
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51.34平方公里,钱江经济开发区面积25.6平方公里,其实两区是邻居。以雨花区星河路和荷禹大道为界隔邻相望,产业相通、人文同源、功能互补。从地块位置上说,两区原来是属于塘栖、临平、运河街道这三个相邻的镇街,就像是兄弟关系。
1993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后,2012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作为余杭工业主平台,规模工业产值已占到全区的近三分之一。
钱江开发区作为杭州市政府直属的省级开发区,这几年累计投入百亿元,集聚了以运达风电、杭汽轮等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过,钱报记者了解到,之前,两区体制不同、利益不打通,你布局一个CBD,我布局一个商业中心,商业布局重复紊乱;两区的产业项目招引上互相竞争,交通道路上很难打通等矛盾也是不少。
换句话说,这一整合,很多原来的小别扭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两区整合后意味着什么
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都能携手
改革是动力,也是最大的红利。
很多人会有些纳闷,这次整合后,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先来看硬件:两区整合后的新开发区,规划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现存可用的土地就达1.2万亩,发展的腹地将更大,产业空间、交通道路、公共配套、房产商业项目等就可以统筹布局。
再来看发展潜力:
“通过对这些产业链的整合提升,新区将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如今两区资源要素的整合、优势劣势的互补,在此基础上一定会产生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形成1+1>2的良好局面。”
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区的产业,其实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比如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引入了长江汽车这家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省级生物医药产业高新区建设,是“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重点建设企业物联网平台;而钱江经济开发区正在建设以汽车零部件综合服务产业为核心的中国平安产业园,正在积极推进杭州生物医学谷建设,“钱江传感谷”集聚的传感器项目,也正好是物联网建设的核心部件。
在整合的台前幕后,有几个时间点不得不提——
●去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143号文件《关于各类开发区整合优化提升意见的通知》,意在推动浙江各类开发区整合优化提升、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在今年年初,杭州列出了“30项年度重大改革”清单,把“推进市域产业园区整合优化提升”作为重要项目列入其中。
●随后,又密集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市开发区(产业园区)整合提升工作实施意见》,意在推进产业园区整合提升、再造一个杭州工业平台。
●今年8月6日,杭州出台了《关于实施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将钱江经济开发区和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