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京城四图》,找寻南宋人的“生活档案” 说说700年前的吃食讲究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11-06 06:37   

鸡鸭鱼肉,茶米面饭,到底哪一种是他们的最爱?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吃这件事就非常讲究。二十四节气,夏热冬冷,春暖秋凉,美好的食物以不同的样式,安抚着中国人的脾胃。那么,早在700年前的南宋人,他们对于吃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喜好呢?在此次修复的京城四图中,这些藏在市井中关于吃的香味,就这样一点点从复原的字迹中飘了出来。

“东菜”“西水”“南柴”“北米”

新的《京城四图》,清晰地勾勒出了南宋临安城的方方面面,而通过图中不同的地方,我们也大体能读懂这座大都市最基本的保障系统。“东菜”“西水”“南柴”“北米”,在当时的历史和自然条件下,作为百万人口的临安城,其城市功能布局堪称城市发展的典范。

杭报集团新闻和发展研究所所长、杭州市社科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杭州市政协文史委特聘委员姜青青告诉记者,当初在做复原工作的时候就发现,这些图不仅体现出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还通过一些店铺、官府机构的设置,更是可以看出整个城市关于“吃”的文化。

“东菜”,指临安城的东面,这可以说是当时整个城内的菜篮子,各种农副产品都在这里集合,成为百姓食物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姜老师说,这个地理位置其实与现在也很相似,当时的东面,就是现在江干区,几百年过去了,现在这里仍是杭城最大的农产品供应区。

与东相对,城中之水取于西面,西湖是整个城市最主要的水源。而南面,则主要运输生活所需的柴炭等燃料。

南方人饮食中,米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种主食,炒几个小菜,配上白米饭,已是南方人最习惯的一种吃饭方式。在临安城,北面就是粮仓储存地,故而也有了“北米”一说。细看“浙江图”中,北面密密布满了省仓中界、端平仓、糯米仓等多个粮仓,都是官方营建的重要粮仓。

世间食物千百种,南宋人独独偏爱鱼

如果说北宋时期北方肉食称霸,那到了温婉的南方,鱼就是城市食物文化中的“主角”。在南宋时期,鱼已经成了百姓饭桌上最常出现的食物,同样的食材,会吃的中国人也能换出不同的花样。

在“浙江图”中,我们可以找寻到许多鱼的味道。在“炭场”边上,有一个叫“鲞团”的地方,在宋代,“团”表示的是市场的意思,而“鲞团”,就是一个贩卖海产品的市场。通过钱塘江,许多海产品被运到这里,哪天百姓想尝口“鲞蒸肉”,这儿就是最好的去处。

除了“鲞团”,淡水河鲜也密密分布在城东的闹市区。在街巷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叫“鲈鱼行”的地方,顾名思义,这里以贩卖鲈鱼等淡水鱼为主,这些商铺,可以批发也可以零售,供百姓任意选择。在“鲈鱼行”不远的地方,我们还能看一个叫“鱼鲊场”的地方,这里是鱼类食品加工作坊,如果哪天家里河鲜吃多了想换换口味,可以到这些卖场买到别有风味的腌制鱼肉。看来,无论海鲜河鲜,腌制的味道是临安人难以割舍的最爱。

南宋地界水网密布,鱼类甚多,所以鱼的价格也一直非常稳定。孙应时曾在《沌中即事》中写下:“平生闻说沌鱼美,满篮不受百钱直。”100文也能买一篮鱼,如此价廉物美,也怪不得鱼成了南宋人的心头爱了。

藏在城市里的“公共冰箱”

在修复的“浙江图”中,在好几处地方都能看到叫“雪窨”的地方,而这儿,就是古代人的“公共冰箱”——冷藏食物的地方。

据了解,在北宋时,朝廷就有专设机构负责储藏宫廷暑天消夏所需的冰块。宋室南迁,北方储藏冰雪之法也随之在临安城得到了应用。

既然炎夏得到冰已经不是难题,会吃的南宋人就将它演变出各种不同的吃法。南宋杨万里有诗曰:“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这句话,足见南宋已出现卖冰小贩沿市叫卖了。南宋的《武林旧事》更是描述出了在杭州贩卖各类冰饮品类的细节,如“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这些冰镇饮食,有点类似今天的冰沙,供人们消暑解热。

在“浙江图”中,共有三个“雪窨”。后来在南宋临安城府治一带的现代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窖穴的遗址。

一起来说说南宋人的“生活档案”

吃喝玩乐、柴米油盐,南宋人的生活也与我们一样,体现在方方面面。

复原的《京城四图》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全新的东西,那么你,又有怎样的解读呢,快来说说你的看法吧!

参与方式

1、直接拨打本报大众热线85109999

2、发送稿件到《老城记》公共邮箱:yxhb2015@126.com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俞倩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