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字号胜利剧院建立80周年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10-09 07:14   

浙江老字号胜利剧院建立80周年

1991年胜利剧院门面照

当年阮玲玉来杭为戏院剪彩

如今,票友们为上“金舞台”连麻将都不打了

延安路279号,一说这个地址,杭州的老戏迷都知道。80年来,杭州的城市风貌沧海桑田,但胜利剧院的地址一直没有变更。今年是浙江胜利剧院建立80周年,剧院总经理沈振天说,要谈胜利剧院的历史,得先从它的名字说起。

阮玲玉为戏院剪彩 80年间来过不少艺术家与名人

胜利剧院先后有过5个名字,名号的几番更迭都凝聚着时代和历史的痕迹。1934年,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和杭州的几位商人,共同投资创建了“联华大戏院”,当时以放电影为主,偶尔也会有戏文演出。1935年1月18日,戏院正式营业,当时的著名女影星阮玲玉和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之子黎铿前来杭州,为戏院剪彩,名动一时。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戏院的命运也随着时代跌宕。日军占领杭州期间,它叫“东和剧院”;之后,日伪政府将其改为“中华大戏院”;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又将其改称为“国际大戏院”;后来为了庆祝杭州解放,戏院名称又被改为“胜利大戏院”,没多久全国进行体制改革,“胜利剧院”这个名称便一直沿用到现在。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胜利剧院的重心开始倾向演出,内容以戏曲为主,盖叫天、马连良、荀慧生、尚小云、王传淞、周传瑛、姚水娟、徐玉兰、尹桂芳、侯宝林、马金凤等著名表演艺术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老一辈领导人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也多次在剧院观看演出。所以,在戏迷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要看戏,到胜利”。

2008、2009年,浙江省经贸委、杭州市政府先后授予胜利剧院“浙江老字号”和“杭州老字号”的称号。沈振天说,被评上“老字号”的剧院,浙江只有这么一个。

这里既有专业剧团

也有票友和民间剧社的演出

作为一个戏曲老字号,胜利剧院一直是杭州戏迷的大本营。不过沈振天近几年也意识到,传统戏曲的观众在流失,年轻人对这种文化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是最令他担忧的,“京剧和昆曲被评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上亡掉。”

为了解决专业剧团“排好戏无场演”和“高场租没法演”的困难,培养更多票友和民间剧社,2010年,在省文化厅的支持下,胜利剧院推出了“周末戏剧金舞台”文化惠民演出项目。参加演出的有浙江京剧团、浙江昆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专业剧团,来自北京、上海、苏州、扬州、福建的话剧、越剧、儿童剧、滑稽戏和莆仙戏,也在“金舞台”大放光彩。以往在西湖边、社区公园或街道活动室进行清唱交流的票友和民间剧社,也化上妆,穿上戏服,走上“金舞台”亮相表演。

一直活跃在杭州周边乡村和社区的“杭州红梅越迷剧社”,成立于2003年,排有《五女拜寿》《红梅阁》《红楼梦》等二十几台大戏。2010年,他们受邀到胜利剧院演出《红梅阁》,这是他们第一次上专业舞台。团长汪桂莲说,大家别提有多激动、多高兴了!原来几个爱打麻将的队员,因输钱经常和丈夫吵架,“自从听说要到胜利剧院演出,加上经常要排练,一门心思都在排戏上,麻将也不打了,夫妻也和谐了。”

“金舞台”有个口号:同学带同学,邻居带邻居,家长带子女,走进剧场领略戏曲的魅力。演出项目自推出以来,共完成演出429场,办理戏迷会员卡3141张,观众平均上座率超过80%,观众人数达24万余人。从事剧场工作三十余年的沈振天说:“做戏曲,不能太急于求成,不能太急功近利。”他不指望听众来听一场戏,第二天就成为一个戏迷,“不过,十年二十年后,也许他就会喜欢或爱上中国传统戏曲。戏曲有一个积淀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沉淀下来,能静得下来听,看,品味。”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见习记者 王琼楠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