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傍晚,家住杭州市上城区红门局65号的钱卫中和往常一样走进厨房,把洗好的菜放进锅里。打开煤气灶的一瞬间,蓝色的火苗就蹿了上来。钱卫中打心底里感到高兴,“终于用上了天然气!”
上个月,钱卫中的厨房里还摆着煤气瓶。与煤气瓶相伴的生活,红门局的14户人家过了数十年。最近,通过清波街道民情沟通会平台——“清波话坊”的帮助,红门局里的14户都办好了管道燃气入户安装手续。
过去,居民马爱萍常常会碰到饭菜烧到一半没气的情况。“叫人上门来换煤气瓶,好久都不见得能换上。”马爱萍说,碰到这样的情况,只能到餐馆解决吃饭问题。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更令人担心。“换煤气瓶又麻烦又危险,我都是用煤炉生火的。”今年79岁的老人周阿毛说。
但是,红门局的问题要比想象中的复杂。2004年,红门局65号、66号、67号被列为杭州市历史建筑,建筑的砖木结构成了一道跨不过去的坎。2012年,小楼进行了全面修缮,住户们再次提出燃气安装申请。市燃气集团工作人员勘查后表示,需要有二级防火标准证明才能安装管道燃气。
为保护历史建筑,街道和燃气公司花费了不少力气。红门局65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66号、67号则建于解放初期。在数次易稿的施工方案中,为减少对历史建筑外立面的影响,管道尽量铺设在隐蔽处。为安全起见,也尽量避免了在室内安装管道。
今年,“大难题”出现了转机。在清波街道组织的“清波话坊”民情沟通会上,民情观察员把红门局管道燃气的困境提了出来。7月,“清波话坊”牵头协调,街道政协委员人文工作室与社区、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挨户查看。在“清波话坊”的协调下,上城区危旧房改造指挥部开出了二级防火标准证明。
施工方案通过后,市燃气集团为居民上门办理了开户手续,一切进展顺利,进入了“快车道”。8月24日,居民期盼已久的燃气管道开始入户安装。鉴于房屋户型结构复杂,安装工人按照不同的设计方案,为每户居民量身定做了管道的接入口。红门局里的所有住户,终于用上了管道燃气,实行一户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