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国企改革许多做法领跑 下一步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9-15 10:00   

    以市场化为导向

    也坚守住底线

    “这次国企改革顶层设计的出台,使我们深化国企改革的方向更加明确了。我们要吃透精神,抓好落实,以市场化为导向,同时也坚守住底线。”刘盛辉介绍。

    “明确省属企业功能定位,是推进企业分类改革和分类监管的重要基础。我们将尽快明确分类标准和认定程序。在分类标准上,主要考虑分为功能类和竞争类。功能类主要指承担基础设施建设、资源保障、资本运营、产业平台等特定职责的企业,其他不承担特定职责的原则上都归入竞争类。”国资委业绩考核与分配处副处长高元指出。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推进企业重组整合工作,抓好资本证券化相关工作。重点做好省级海洋资源开发建设投融资平台组建工作,通过资产纽带和资本运作,统筹推进全省港口、岸线等海洋资源开发。同时,结合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方向,深化省属企业相关领域资源重组整合思路研究,依法依规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刘盛辉说。

    在浙江,两大因素决定国企和民企是“共生共荣”的关系

    钱报智库专家、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徐剑锋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七分民营,三分国有”,是浙江经济所有制结构的最大特色。特别是在制造业,以及其他竞争类产业中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还更高一些。而浙江的国有企业的效益也是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的。

    从上世纪80年代,浙江就开始进行推进国企改革,在全国来说算比较早的。当时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围绕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在操作层面主要是通过减利、免税为国企纾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浙江的国企改革推进得比较快,股份合作制成为当时推动国企改革的主要形式。大型的、效益比较好的国有企业被保留下来,而国有小型企业或集体企业有些被出租或出售给集体、个人。

    此外,一些地方性国企或集体企业通过股权改制,成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开始迅速提升。

    近十几年来,浙江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0%~70%之间。浙江国有企业只占全国国有企业数的2%左右,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净资产、净利润在全国位列前茅。在浙江,国企和民企之间其实是一种“共生共荣”的关系。一方面,很多浙江民企创办之初其实是为国企做配套服务的;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占比较大,有利于形成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国企也要遵守游戏规则。

    去年9月,浙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将国有企业划分为三类:竞争类企业、功能类企业、公共服务类企业。这其实是非常符合国际上对“国企”(虽然欧美不叫“国企”)的定位的。公共服务类企业,主要提供基础公共服务,要讲求社会效益;竞争类企业,特别是竞争性已经很强的领域,要有序进退;功能类企业,可以引入民营企业加强竞争。

    当然也确实存在着民资进入一些公共领域,结果却亏损的情况,最后民资不得不退出。民资在投资这些项目时,要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评估。而政府也要对项目有全面的考虑,不能只将投资缺口大、投资期长、项目效益差的进行包装引资,否则不利于民资发展,也难以持续。

    记者 詹丽华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通讯员 万力源 记者 陈学东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