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浙大知名老教授桃李满天下
人生暮年拿出500万积蓄成立云惠公益基金会
他提出基金会不冠名不突出自己
只想“给每个外来工子女一个平等的机会”
何志均、薛艳庄夫妇 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在科研和教育上的“远见”逐一变成现实后,这一回,已经92岁高龄的浙江大学教授何志均和夫人薛艳庄,想为外来工子女做点事,以民间社会组织的身份,“给每个外来工子女一个平等的机会”。
8月24日,由何志均、薛艳庄夫妇拿出毕生积蓄500万元注册的“云惠公益基金会”在杭州成立,并为18名贫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代表发放了助学金。
就在网友和普通民众点赞、叫好的同时,何老和薛老却异常平静,面对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还是坚决要求:基金会不冠名、不突出自己、不报道个人。
现实中,何志均老师是怎样一个人?一个理工科背景的老教授,何以在人生暮年时投身公益?一起共事到退休的同事说:他就是这样的人,有远见又极其低调,凡事以身作则,真的以“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姿态教书育人。
老教授想拿出积蓄 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2009年以后,因为身体原因,何志均很少露面参加社会活动。最近一次是在8月24日“云惠公益基金会”成立仪式上,他坐着轮椅表达了成立基金会的初衷。
早在2004年,何志均就拿出积蓄,在浙江大学设立了“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何志均教育基金”,奖励浙大学子。
现任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杨小虎,是何老师的学生,参与了云惠基金会筹备。
“因为何老师的身体不太好,我们很少过去打扰他。”杨小虎说,去年教师节去看望他时,何老师提出希望成立一个独立运作的基金会,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杨小虎说,何老师觉得外来务工人员干的是最脏最苦的活,报酬却很低,教育、医疗等福利保障也覆盖不到他们。
何志均说,自己步入晚年,生活平静满足,他和夫人薛艳庄商量后,想把大部分积蓄都拿出来做慈善事业。
作为何志均多年的同事,现已70岁的董金祥说,何老师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看到,很多穷孩子生了大病无钱治疗,“他最初希望设立基金会救助一下这些孩子。”
基金会一定要淡化个人
最终办成全社会的事业
后来,何老师、薛老师在与基金会理事们讨论时,考虑到基金会起步时规模较小,而大病医疗问题现在还比较复杂,决定先从教育入手,然后带动社会力量,围绕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做更多帮扶。“何老师先后创办了浙大无线电和计算机两个学科,薛艳庄老师也曾任原杭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大家都对教育最了解。”
大致方向定好,初步选定的理事们就忙了起来:准备登记材料、选举理事长、起草章程、摸清需要的手续、进入流程、等待审批……今年上半年,杨小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这个事。“完全一步一步按照正常流程来,因为以前没操作过,所以走了弯路,也耽误了不少时间。”参与筹备的理事说。
其中,在确定基金会的名字时,有理事提议希望从夫妻俩的名字各取一个字,定为“浙江省志庄公益基金会”。但何老师、薛老师坚决要求淡化他们的个人色彩,提出他们捐的只是一粒种子,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仁人志士投入爱心,把这个基金会越做越大,帮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度过困难。
最终,取名“云惠公益基金会”,有“仁人云集、惠风和畅”之意。理事们一致推荐何志均的弟子黄波任理事长,前浙江网新恒天软件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娟任秘书长。
说起何志均、薛艳庄夫妇二人,不管是同事,还是弟子,甚至是基金会工作人员,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低调”,这可能也跟何老师的人生经历有关……
很多事儿该怎么办不用说
他就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
时间回到90多年前,1923年5月13日,何志均出生于上海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
1941年何志均高中毕业后进入了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后由他的物理老师介绍,到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继续就读。
1945年夏,何志均从浙大毕业,外出实习半年回校任助教,开始了在浙大长达60年的教学生涯。
作为浙大无线电专业和计算机科学系的创始人,何志均是学生和同事公认的中国计算机界一代宗师。“他不仅是学业和科研上的导师,更是我们精神上的人生导师,这一点不夸张。”杨小虎说,跟何老师一起做项目,凡是涉及到奖金、津贴分配,何老师考虑最多的永远是别人,特别是年轻人。
或许从论文发表的排名上也能看出端倪,在中国知网空间,以作者“何志均”搜索的结果有十几页,仅有一篇论文他署名在前,其他的均在同事或弟子后面。
“何老师常说一句话就是‘年轻人要结婚、生小孩、买房子,最需要物质支持了’!何老师就是这样,很多事该怎么办根本不用他说,因为他就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
何志均教过的学生中,产生过两位浙大校长,一位是前校长潘云鹤,一位是现任校长吴朝晖。
不光是对弟子同事
对家里的保姆一样平易近人
何志均、薛艳庄拿出500万元积蓄设立“教育基金会”的消息,传遍了弟子们的朋友圈,大家虽然都很感动,但并不觉得意外:
一是何老师一直看重年轻人的教育,希望能给所有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另外就是他对物质、名利看得很淡。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尽管何志均通过科研、教育,为浙江网新的创办发展有突出贡献,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但至今他还住在求是村的教师公寓里。
很早之前就有弟子劝他换个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他却坚决不换。不光是对待学生,对待身边的人、家里的保姆,他也一样谦和、近人。
杨小虎和董金祥都记得很清楚,2009年前后,由于身体原因,何志均家里请了一个保姆。“他们关系非常好,有一次,何老师、薛老师还把保姆一家邀请到杭州来过年。”
董金祥说,正是看到家里保姆的不易,何老师感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真正需求。
在同事和弟子们眼里,何志均看问题一直都看得很远,比如培养人才,他总能通过长时间观察、培养来发现、挖掘一个人的潜力,他凡事以身作则,说得少、做得多。
在科研上,别人研究电机时,他已经盯上无线电,无线电刚成热门,他就开始布局计算机,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他带领弟子瞄准了人工智能,到现在还是业界焦点……
董金祥觉得,“云惠基金会”也是何老师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一个远见,通过民间公益组织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的福利保障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