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10位老同志和烈属昨天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9-04 06:43   

高建平(支前模范代表)

早早起床等待光荣时刻

“能够亲历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我感到非常光荣。”昨天阅兵结束后,高建平老人难掩激动的心情。

今年93岁的高建平,以支前模范的身份参加了阅兵。昨天下午两点半,记者联系上了陪同母亲高建平一起前往北京的刘学云。

刘学云说,昨天凌晨,母亲就早早地起床了,一直为几个小时后的阅兵做着准备,静静地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吃完早餐,高建平回到房间,穿上了定制的衣服——那是一套和她70多年前参加“妇救会”时穿的差不多的对襟服。

阅兵式上,高建平和全国各地的支前模范代表坐在一起,坐在抗战支前模范乘车方队的汽车上。路过天安门时,她不停地向主席台招手,

“看到英勇威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时,我心里特别高兴。现在祖国强大了,老百姓生活幸福了,我以前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高建平说。

在丈夫影响下参加了革命

高建平出生于1922年,是山东省泗水县人。

1938年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泗水,日伪成立“泗水县政府”。1939年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领导泗水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高建平的丈夫是抗日游击队的大队长,在丈夫的影响下,她也参加了革命,20岁时,就担任村里的“妇救会”主任。

刘学云说,“妇救会”的工作内容非常多,要发动农民开展生产;日军来扫荡时,要组织群众撤退;烙煎饼、做布鞋,支援在当地活动的八路军和游击队;遇到战事,要去战场上抬担架,将伤员隐蔽好。

这些任务虽然充满危险,而且时常会有日伪军来扫荡,但高建平从来都坚决执行任务,完成得很好。

高建平曾经有过一次特别的支前任务,那是1943年前后,一位姓周的八路军女战士传达上级命令,有一列八路军的火车将从村庄附近通过,要立即组织村民修铁路,让火车顺利通过。

当时,为防范日军使用铁道线,当地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早就将铁路撬了。接到任务的当天,高建平和村干部一起,发动村里的群众,将自家屋顶的大椽子拆下来,架在铁路上当枕木。因为有广大群众支持,这列火车得以顺利通过。

1949年,高建平和丈夫随军南下来到浙江昌化县,在昌化县妇联工作。之后便一直生活在临安。

鲍水娥(支前模范代表)

要和乡亲们一起分享这份幸福

“看到天安门了,太高兴了!回家后,一定要和乡亲们好好说说。”昨天回到宾馆后,鲍水娥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鲍水娥的儿子卢子辉说,9月2日晚上,她的母亲就一直睡不着觉,“妈妈的心情很激动。”

卢子辉说,阅兵仪式进行时,他一直盯着电视看,虽然没能看清楚母亲的样子,却能够感受到母亲的自豪感。

“我和妈妈都是山里人,平时不太出远门。”卢子辉说,这次他们不仅出了远门,还到了北京,看到了天安门,见证了如此重要的历史时刻。

今天,鲍水娥就要启程回家乡庆元。她告诉儿子,回去后一定要和乡亲们好好讲述一下在阅兵时的所见所感,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份幸福。

曾深夜救了游击队员的命

今年87岁的鲍水娥,从小生活在庆元县西北部的黄田镇上济村。抗战时期,她曾为游击队磨米、擀面,帮助护理游击队伤病员。

1944年一个冬夜,一场激烈的战斗在上济村打响,一阵阵枪声惊醒了正在姐姐家熟睡的鲍水娥。不一会儿,她听到楼下有动静,怯生生地起床下楼,来到厨房。

借助微弱的灯光,鲍水娥看到姐姐一家三口正在给3名游击队伤员包扎伤口。那伤口鲜血淋漓,从未见过这样场景的鲍水娥被吓住了。

鲍水娥的姐姐看到她后,就叫她别愣着,赶紧烧水弄点吃的。那天晚上,鲍水娥一会儿帮助研磨草药,一会儿帮忙清洗野菜、擀面,忙了个通宵,帮助3名游击队员渡过难关。

为了让伤病员早日康复,鲍水娥一家人将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给伤病员吃,他们则以笋、野菜等充饥。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攀 王晨辉  编辑:王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