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纪念日去感受一下“风雨茅庐”里的风和雨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9-02 11:08   

    9月1日,历经2个多月修缮的“风雨茅庐”终于敞开大门,喜迎各方市民游客。郁达夫杭州故居——“风雨茅庐”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大学路场官弄63号。本报记者李震宇 摄

    郁达夫故居昨对外开放

    每一间老房子都是一本故事书,有人有事,有情有景。

    杭州上城区老浙大横路的瑞丰格林苑是一幢现代化的住宅小区,从2幢西侧的玻璃花房往西望去,有一间青砖黑瓦的老式平房,旧屋被高楼大厦四面包围着。大学路场官弄63号,这幢结合中西建筑风格、清丽典雅的砖木小楼,它最初的主人——郁达夫,为它取名“风雨茅庐”,风雨声声入茅庐,也正是郁达夫跌宕的人生写照。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也是郁达夫殉难70周年。昨天,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经过2个多月的整体修缮和布展,正式对外开放。

    最后一位抗战殉难文化烈士

    在日本投降十来天后被秘密杀害

    “风雨茅庐”由郁达夫亲自选址、亲自设计,于1936年春建成。但他只短短居住了两年,就离开了杭州,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斗争中,辗转福州、武汉等多个城市。

    以笔代枪,这是郁达夫扛起的抗战大旗。1938年底郁达夫来到新加坡,新加坡沦陷后又避难至苏门答腊。1938年至1945年期间,郁达夫主编多个文艺副刊,发表了400多篇抗日救国的文章,创作出一篇篇“战斗檄文”,同时利用各种机会掩护和支持华侨及印尼人民的抗日活动。

    1945年8月29日晚8时左右,郁达夫正在家中与三位华侨朋友闲谈,一个讲印尼语的青年人推门进来,说有事请郁达夫出来商谈一下。郁达夫于是随那青年出去了几分钟,又折回来对家中朋友说:“我出去一下就回来,你们请稍坐一下。”说完就出去了。

    郁达夫此后再也没有回来——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十来天,郁达夫因身份暴露,在印尼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逮捕,后被秘密杀害,成为抗日战争最后一位被杀害的文化战士。

    去年9月1日,在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单中,郁达夫名列其中。

    复原的“风雨茅庐”中

    还留有当年的儿童房

    昨天,郁达夫故居举行了“风雨茅庐”的对外开放仪式,著名史学家毛昭晰先生也应邀参加了仪式。毛昭晰还是郁达夫儿子——郁飞的小学同学,“风雨茅庐”正是他少时玩乐的地方。

    进门右手一共有三间房子,第一间的门虽然是关着的,但从带着历史斑驳痕迹的木窗中看去,里面铺有七八平米的榻榻米,离地半米,榻榻米上还有一个半人高的书架。“郁达夫早年在日本留学,按照日本家庭的习惯,给小孩子做了一间带有榻榻米的儿童房。那时候,这间房子就是孩子们的根据地,我们经常在榻榻米上玩耍。”毛昭晰说的“我们”,是他和郁飞以及郁飞的妹妹郁云,这间房子让他记忆犹新。

    毛老先生还说起了许多童年趣事——

    “1937年,我上小学三年级,郁飞是我同班同学,当时我们都就读杭八中东面的横河小学。”毛昭晰说,他当时就住在郁家西面的浙大职工宿舍里,和郁飞家仅仅只有一巷之隔,所以经常串门去玩,虽然和郁爸爸接触得比较少,不过郁妈妈(王映霞)有时会陪着他们。

    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是折纸飞机。“当时新屋正在建设,郁飞一家就住在北侧的暂租房里,暂租房的后院有一个大水缸,我和郁飞喜欢把纸飞机放在水缸里,而郁妈妈就会倚在门边,微笑着看我们玩……”毛昭晰今年87岁,但回忆起70多年前的事情,还是历历在目。

    在仪式上,记者还见到了郁达夫的孙女——郁嘉玲女士。她说,虽然与爷爷未曾谋面,但是她常常翻看爷爷的作品。郁嘉玲说,“风雨茅庐”的重修和开放,也是对爷爷的缅怀与敬意。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首席记者 杨晓政 实习生 范雨涵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