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五水共治”行动开展一年多了,身边的“黑臭河”、“垃圾河”摘了多少帽子?管网改造工程进展到哪一步了?治水工作上还有哪些不足?
昨天,省治水办、环保厅、建设厅、农业厅在省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新闻通报会,四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前段时间开展“五水共治”和环境保护“督查+执法”行动的情况,以及今年以来“五水共治”工作的进展情况。
今年7月中旬至8月,四部门负责人带队组成6个工作组,带着问题线索和任务清单,深入治水一线督查执法,覆盖全省11个市76个县(市、区),现场查看“五水共治”项目358个,检查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相关设施81处、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企业182家、河道242条。
该行动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021件,其中温州、金华、台州、宁波、杭州、绍兴查处违法案件数均达200件以上,移送公安案件106件,行政、刑事拘留132人。
全省累计整治“黑臭河”5043公里
今年1—7月份,全省累计完成黑臭河治理投资27亿元,整治383公里,占年度计划85.6%,累计整治黑臭河5043公里。其中上半年列入确保消除劣V类水质的4个省控断面中,已经有2个断面消除劣V类水质。
截至7月底,全省电镀、印染、造纸等六大行业整治已关停2219家,搬迁或整治提升3449家;全省22个特色小行业企业已经关闭2557家,完成整治提升4423家,完成搬迁入园企业81家,整治任务完成率达到75%。
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方面,已完成年生猪存栏50头以上养殖场治理、设施修复改造和标准化提升9312个,完成率74.1%。按计划,到明年一季度,所有保留养殖场100%完成验收,并实行环境准入与退出。根据养殖场地理条件和区域环境容量,“一场一策”落实治理方案,要么生态消纳100%资源化利用,要么工业化治理达标排放、截污纳管,确保零污染。凡治理验收不合格的,限期整改,整改不达标的,坚决退出转产。
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方面,全省已有53个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项目开工,完成年度目标65.4%;全省完成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建设1948.1公里,占年度目标的97.4%。
“清三河”仍有薄弱环节
本次督查执法以“明查+暗访”的形式,突出上下联动,在各市、县(市、区)开展自查自纠的基础上还发现,部分地区“河长制”责任落实和制度执行尚未到位;“清三河”仍有薄弱环节,部分县市仍然存在垃圾河、黑臭河治理盲区和死角,河面有垃圾漂浮物,河道废弃物乱堆放,垃圾随意倾倒等现象。
同时,截污纳管和管网改造相对滞后。因管网建设滞后或是老化破损等问题,导致园区内企业废水直排、污水倒灌雨水管网。温州、绍兴、金华、台州等地个别镇级污水厂建好后,因管网配套不到位,长时间不能投入运行。另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任务仍然繁重,反弹压力大。
检查还发现个别企业采取偷排、稀释排放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超标废水。部分企业厂区内雨污分流不彻底,存在生产废水混排雨水管网的情况,个别企业车间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废水未能有效收集处置。通报会现场曝光了一批典型环境违法犯罪案例,目前已得到处理。
下一步,结合问题,省治水办将深入推进“联动”执法机制,巩固督查执法成果,进一步加强源头管控。同时,积极探索研究基层涉水综合执法、开展“五水共治”政策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推进治水的法制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