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而建的14幢新民居,每幢都自带一个小院子,建筑普遍用到的材料是杭灰石、黄黏土和楠竹,都是当地最常见的东西。
快报记者走访一个村、一家合作社、一对父子
看杭州十年绿色发展之路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安吉余村时,第一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到现在,刚好是10年。
10年前的8月,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了评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文中说: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我们常说,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其实通俗地讲,就是“两座山”都要,这是我们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发展观念的不断进步,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1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浙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杭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为此,快报记者特地走访了一个村、一家合作社、一对父子,看他们如何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自己致富的同时,带动全村致富,让绿水青山发挥出持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一个村
文村在哪里?离杭州有多远?
从城西出发,过临安,再下高速,走山路去寻找,刚上杭徽高速时,导航报里程,距目的地,60公里。
我第一次知道文村,也第一次去那里,听说它是个古村,有400年历史,但浙江这样的古村,有1000多座呢。
然而,6月15日这一天,李强省长去了文村,再往前,频频从杭州过去的,还有著名的中国美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他在文村建的14套民居已封顶。
穿过杭徽高速两岸的山色湖景,再经过有溪流傍依的山间小路,车行1个半小时,到了地属富阳洞桥镇的文村。
村委一楼办公区,从洞桥镇下派蹲点的郎勇明,刚送走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中学生参观团。学生们除了用脚步慢慢穿行文村的旧宅和新居外,还带去了一架航拍小飞机,在文村上空缓缓飞行,拍下宽幅全景画面。郎勇明拷下了航拍机拍下的文村,正点开来看。大家都凑了过去,文村村主任沈樟海,身子往电脑前突然挤进一个身位,用力地手指一处老宅,“这里,这里,我就生在这栋老房子里”,像是第一次看到他已经住了40多年的村庄。航拍画面让沈樟海这样激动的原因是,“我家的老房子,在绿水青山中,那么漂亮啊!”
周位群带我去见一位老人,沈献潮,马上90岁了。走到他家大堂里,叫了一声,就听见木楼梯“当当当”地响,走下来一位硬朗的老人。听说要他讲文村,老人面带微笑,讲起就停不下来:
文村原先叫文溪村,村名就是由山跟水组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文”字呢,就代表村后面的山头,现在柏树长得太高,看不到了,原先就是一个笔架子模样,还有砚台呢,大家都叫它“文峰”,村前那条溪水,从来没有干过,下暴雨有山洪时才浑浊一点,过两天又清回来,组合在一起就是“文溪”了,后来大家把溪去掉了,直接就叫“文村”。
老人30年前,从富阳林业部门退休,没留在城里,再回到文村。“老伴跟文村的山山水水都还在这里呢,退休回这里是最好的。”
第二天早晨六点多,我们在文村最深处的天井山脚下,又见到了沈献潮老人,他穿着轻便,摇着小扇,慢走晨练。
他的邻居陈樟龙,停在山脚下,摇下车窗,跟老人握握手,夸他的身子骨硬朗。做过林业的老人,也赞了陈樟龙一句,天井山被你搞得不错。
54岁的陈樟龙,20年前承包下文村深处的一座山头,在那里种树、养殖,一棵树没砍,还种了很多树,养了很多家禽。那天早晨,蓝天白云,文村的天井山山峰,一块突出的大石头上,有一群白色山羊,陈樟龙指着山头说,自己放养了一百头山羊,现在是有三百头还是四百头,已经说不清了。
这段时间,他经常开车带着村子里的年轻人,到周边的休闲山庄体验,想让大家联合起来,多开几个休闲山地农庄,节假日游客多了,他的天井山顶,根本容不下那么多人,店多才能隆市。
文村村书记黄健军透露,文村已经来了做休闲农业的大鳄,北京的阿卡农庄,投资要好几个亿,专门选好地方,富阳那边是在黄公望,已经做起来了。
黄健军在文村做了25年书记。他笑着说,都超两届了,明年就要退休了。他说,省长来了,市委书记也来过,王澍老师来了,投资休闲观光农业的资本也进来了,江苏、安徽那边的考察团也来过,文村到底有什么?文村凭什么这样?
“很简单,20多年来,真的没让污染企业来这里过,就算小五金加工,工厂也不能设计成厂房样子占耕地,老房子不拆,水稻田、桑田还都跟20年前一个样,从村子里走出去再回来的,田间地头,都还是记忆中的模样。王澍老师就看中这点啊,他设计的民居,是要拿到国际上参展的,那时候,文村就是国际知名了。”
前天早晨,离开文村时,在村子中间的农田边,村民严大姐赤着脚在翻番薯藤。她把那些藤蔓上,有些“小脚”一样,准备往下扎根的,都给提溜起来了,不让它们再跟泥土接触。严大姐说,要是这些“小脚”扎下去,就会生出很多小番薯,真正主干上的番薯就长不大了,不能为了长得多,任由它们来长。
我反复琢磨严大姐的种番薯经验,这其实跟文村20多年来,保持绿水青山,没让那些可能破坏生态的“小脚”扎进来的道理一样,真的是让文村的未来变得更大,更阔啊!
沈樟海家的老房子,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外墙颜色像泛黄又烟熏过的宣纸,房顶是青砖黛瓦,飞起的草种落上去,稀稀拉拉长着草。
我跟文村的妇女主任周位群,一起到那房檐长草的老村里走,沿着从远山一路“哗哗”流下的山溪边小路,路上遇到每一个大人和孩子,周位群都在他们面前站一下,用听不太懂的方言,找到一个很亲和的话题,寒暄几句。
她们说话时,我看了看一侧的溪水,里面能看到小鱼在逆流上顶,身子都被缓坡流动的水流冲得斜侧着身子,像是天空被风吹动的鸟群。再走到溪水上游,走过老旧的明清民居,就是建筑师王澍设计的新居。
新居式样有8种,有的是青色条石垒起,里面有天井、灶台,竹片排成的一面装饰墙,还有的墙面直接是村子里的黄黏土,房顶的土瓦片,也是从原先一些破败的老房顶上取来,装土瓦片的师傅说,40个平方米的房顶,装3600块土瓦,这个排法、用量,跟原先的老房顶也是一致的。
周位群是70后,她说,王澍老师看到文村这么多老房子、老银杏树,还有待人和气友好的老人(我到一位老人家里,她一会儿拽出凳子给我坐,一会儿满屋子找东西,最后拿出暄腾腾的馒头,硬塞过来——记者注),修造的新民居,样式是新的,但石块、砖瓦等等,都是老底子的,年纪大的人,看上去也会熟悉、亲近,等造好搬进去住,感觉会更好。首批这14幢新居,可以住20户人家,都是原先老村破旧、不能再住、需要保护起来的老房子迁过来的。
名片:
去年6月,由省住建厅牵头,联合中国美院建筑学院和杭州市富阳区政府在富阳洞桥镇试点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由中国美院王澍教授主持规划设计。其中,文村是先行启动区,目前,14幢新农居的主体工程已结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