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人杜甫曾经到过现在的杜甫村待了10天,就投宿在费姓家里。当时,杜甫村叫“郎家里”。后来郎家里的费姓发展壮大,他们挖井、开塘、治理河水、发展贸易往来,开始建造一座南北跨向的石桥,为了纪念杜甫,故取名为杜甫桥,后来还建造了杜甫庙,郎家里也改名成杜甫村。
原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志明,在1986年和1991年曾经两次参与过“杜甫村”的调研,考证出杜甫确实有可能到过良渚,他应该是在40多岁时,为寻其弟杜丰第二次南下吴越,到过“杜甫村”。
当时他的五弟杜丰由于“安史之乱”失散到江南,他在《第五弟丰独在江南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中,反映了他亲自南下寻弟的心情:“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明年下春水,东尽白云求”。
张志明说,当时的杜甫庙中塑有杜甫像,村民称它“杜二明王”,也称“杜二门王”,因为杜甫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
学者冯至所著的《杜甫传》,也明确记述:“杜甫在731年到740的10年内有两次漫游,漫游区域是吴越和齐赵…… 还有,学者何天行考证:杜甫的姑父贺撝,在会稽(绍兴)做过官。那么,杜甫在漫游吴越时,很有可能会到叔父、姑父处做客、游学的。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也有宋、明时人咏杜甫游吴越的诗句。
而杜甫村就处在杭州到南京的千年古道上,无论杜甫从武康到会稽,还是从会稽到武康,良渚杜甫村是他当年必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