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边,纪念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的碑和牌坊前,经常有鲜花奉上
1932年,28岁的卢志豪与战友一起从杭州赶赴战场浴血奋战
后人回忆:叔父从军后改名“志豪”,为的就是表明救国抱负
卢志豪像 (由卢文奎提供)
杭州湖滨路上有一座纪念碑,高高的赭石基座上,四角矗着四枚“炸弹”,一个胸挂望远镜的指挥官和一个手持步枪冲锋的士兵,凝成一组青铜塑像。这就是“淞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
在杭州的西溪路上,也有一座相同题材的牌坊——“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牌坊”,牌坊后面的石碑上,刻着1000多位阵亡将士的名字。
这两个纪念碑和纪念牌坊,都记录着八十八师83年前在上海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历史。
两座纪念建筑,一段浴血抗战史
初夏的杭州西湖,阳光明媚,游人如织。湖滨路上的“淞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在阳光下显得犹为引人注目。
很多路过的游人,都会在纪念碑下驻足,仔细阅读碑文。
碑文上写着: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同年2月14日,驻浙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八师奉命奔赴上海支援第十九路军抗战。经过18个昼夜血战,八十八师与友军重创日军,在战役中牺牲官兵1421名。1934年,由周天初先生筹建,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创作,在此设立了“淞沪战役国军第八十八师阵亡将士纪念碑”,这是我国第一座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纪念碑。该纪念碑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2003年结合新湖滨景区建设由中国美术学院沈文强教授重塑。
而在离西湖不远的西溪路上,还有一座“八十八师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牌坊”。相比起纪念碑的简洁,纪念牌坊显得更有气势,门柱上题有对联,正中分别题有“浩气长存”和“气壮湖山”几个字,格外醒目。
在牌坊后面,镌刻着1000多位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的名录。附近的居民说,经常有人会到纪念牌坊瞻仰、献花。
五兄弟中他年纪最小,读书不错体育也好
这1000多位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的名录,只有名字,没有其他任何资料,也许只有他们的后人,才能从这密密麻麻的名字中,找出他们。
近日,记者找到了其中一位阵亡英雄卢志豪的侄子卢文奎,从卢文奎的讲述中,了解了卢志豪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卢志豪,又名卢学杰,生于1904年9月,温州永嘉人。生前系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生,北伐后任教导队教官,后任八十八师五二四团一营少校营附。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卢志豪奉命参战,亲临庙行前线奋勇指挥,不幸壮烈牺牲。
“叔父牺牲时,我只有1岁,虽然没有和他交往过,但是,通过父亲和其他亲人的讲述以及对相关档案资料的查找,我对他有了比较完整的印象,他是我们整个家族的骄傲。”谈起叔叔卢志豪,85岁的卢文奎有些激动。
“叔父牺牲后,是我父亲卢学吉把他的遗体从上海运回永嘉的,当时的永嘉政府派人到码头来接,我们家人和很多乡亲都来了,码头上哭声一片。”卢文奎说,他的父亲一代共有兄弟五人,卢志豪是最小的一个。
卢文奎说,他的父亲和几个伯父都是普通工匠,却培养卢志豪读书,希望他能够成为有出息的人。而卢志豪也没有辜负几位兄长的厚望,卢文奎听父亲说,叔父读书很不错,体育也很好,特别是毽子,踢得特别棒。
湖滨路上的纪念碑 本报记者 王晨辉 摄
西溪路的纪念牌坊 本报记者 王晨辉 摄
为表明抱负,他把名字改成“志豪”
卢志豪牺牲时,膝下无子,卢文奎被过继给卢志豪。了解这位叔父短暂的一生,成了卢文奎的一个心愿,退休之后,他奔赴广州、上海、杭州等地,追寻叔父当年的足迹。
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卢文奎找到了印着叔父名字的花名册;在上海宝山淞沪抗战纪念馆,卢文奎发现了叔父牺牲时的点滴记录;在杭州西溪路,卢文奎在纪念牌坊上找到了叔父的名字。
卢文奎说,卢志豪这个名字,是叔父到了黄埔军校后改的,是为了表明他的救国抱负。
关于卢志豪和黄埔军校的渊源,还得从胡公冕说起。根据黄埔军校温州籍将官名录记载,胡公冕先生当时作为教导营党代表,从永嘉挑选了几名优秀青年,带到黄埔军校培养,卢志豪就在其中。
浙江省档案馆史料上有记载,卢志豪从军后,因品学兼优,被选为革命军教导队教官。在一次教导队扩编警卫军时,卢志豪出任少校营附。后警卫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成为精锐部队,驻扎浙江。
头部中弹还喊杀敌救国,牺牲时才28岁
本来,这位年轻军官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成就,但“一·二八”淞沪战役却成了卢志豪的人生转折点。
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如今是很多年轻人高调示爱的日子。但83年前的这一天,同样是一群年轻人,从杭州赶赴炮火连天的淞沪战场。
卢志豪所属的八十八师进入战场后立即投入了激烈的战斗。从2月20日开始的庙行一战,其战斗之激烈、抵抗之艰难、伤亡之惨重,在《上海宝山县志》里有详细的记录:……庙行一役从早晨一直血战到晚上8时30分,战斗之激烈,为开战前所未有,日军在沪第一次总攻遭到失败……歼灭日军第九师团及久留米混成旅团的精锐3000人,庙行、江湾间日军伏尸遍野。国军伤亡军官八九十人……士兵伤亡1000多人。之后,日军对庙行屡次发动猛攻,但直至国军奉命全线总退却,均未能越雷池一步。
这场战斗,也被称作“庙行大捷”,日本侵略军遭到了惨败,它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英勇精神。
但也就是在这场庙行之战中,卢志豪奋勇指挥,不幸在2月22日,头部中弹牺牲,时年28岁。
关于卢志豪,《淞沪御日血战大画史》这样记载:淞沪抗日之役,烈士(卢志豪)亲临庙行前线奋勇指挥,激战数昼夜,弹中头部,犹频呼杀贼救国而逝,可谓壮哉!
记者查阅了《上海宝山县志》,除了卢志豪,八十八师殉国的主要军官包括:唐循,32岁,湖南零陵人,八十八师上校营长;项方强,25岁,浙江浦江人,八十八师司令部上尉参谋;徐旭,37岁,浙江永康人,八十八师五二七团一营少校营附;陈振新,26岁,湖北应城人,八十八师五二七团二营少校营长;吕义灏,26岁,浙江东阳人,八十八师五二八团少校营附……
总结卢志豪短暂的一生,卢文奎的弟弟卢永生以一首小诗来缅怀追忆:楠溪江畔住卢氏,学杰绩优小教师;投笔从戎黄埔去,练兵杀敌武王诗;东征北讨诸军阀,日寇侵华战马嘶;决战沪淞生死搏,成仁取义志豪时。
【背景资料】八十八师的抗日简史
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两次淞沪战役,一次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战役,一次是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
“一·二八”淞沪战役后,中日在各国调停之下签署《淞沪停战协定》,使中国获得了暂时的、局部的安定。后来,八十八师又参加了更为惨烈的“八·一三”淞沪会战。
在“八·一三”淞沪会战中,八十八师更是功勋卓著,著名的“八百壮士”就出自这个师。
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淞沪会战。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前后历时3个月,战况惨烈。
最后全军撤退时,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受命据守闸北四行仓库,掩护主力撤退。团附谢晋元率领该团一个营450余名官兵(对外称八百人,后来这些官兵被誉为“八百壮士”),孤战阻敌于上海市区苏州河边四行仓库,血战三昼夜,击伤毙死日军200余人。最后在租界各国的请求之下,这支力战不屈的孤军,于10月31日夜奉命退入公共租界。
“八百壮士”英勇事迹轰动中外,一时声名远扬,虽然于战局无补,但是震慑了日军,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四行仓库被保留至今,还有一所中学被命名为“晋元中学”,以纪念该师的抗战功绩。
1937年12月,八十八师又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全师6000余人,战后只有500人生还,除了阵亡大多死于“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