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正在考虑为全市2600多座环卫公厕免费提供手纸。静安区一个公厕先行试点,半年多下来,有关数据显示,如厕者平均每次使用的卷筒手纸长度达1.6米,更有人直接拿走整卷手纸。
试点结果显得尴尬。然而,据此就说免费厕纸测试出了人性弱点、国民劣根性,似乎也有些夸大。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扯一段和自己差不多等高的厕纸带走,也不是每个多扯了一点纸的人都是故意要占“小便宜”。应该看到,1.6米是个平均数。
当然,顺手牵纸、大量厕纸被浪费,多少也折射出部分如厕者素质不高。于是,就有不少人呼吁,国民素质尚不够高,推行免费手纸为时过早,实属有关部门一厢情愿,不如不推行为妙。
事实上,免费手纸不光是公民素质的试纸,同时也在拷问公共服务管理者的水平和耐心。
首先,免费手纸作为一项公共服务,管理者对试点结果应该有所预判,应该将“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他人”作为兜底,放开胸怀。
其次,“人均1.6米”只是一个试点结果,试点的目的就是要发现问题,以便预判和设计更好的制度。有必要对免费手纸使用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故意多占手纸人数的人员占比、构成和年龄等情况,以便之后有的放矢制定对策。既然不能保证每个如厕的人都遵守公德,那么如何减少浪费,在制度设计上就应当花更多的心思,比如在公厕醒目处设置提示标语,把厕纸放在公共区域方便大家监督,等等。
事实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助于公民形成必要的公共意识。10年前小便池上仅值1元钱的烟灰缸会经常被人“顺走”,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少了很多。不妨试想一下,当免费厕纸成为公厕必备并能长久保持,还会有那么多人将其视为“便宜”去占吗?
当然,从1.6米下降为1米、0.5米……这还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公共管理体现出足够的善意和耐心。“文明的阵痛”过去了,才能促进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