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公园里的 “杭州生活”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4-16 06:33   

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湖滨就在这“城”中央。

南宋时,这里有最繁华的街市;清朝时,这里是八旗子弟的地盘;到了民国,城墙拆除,湖滨与西湖融为一体,引来无数风流人物到此“筑巢”。

2002年起,“杭州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改造”逐步展开。未来的湖滨繁华依旧,但其中的杭州“老底子”,却要翻出“新意思”。

六公园里的 “杭州生活”

1912年春天起,西湖边一片忙乱。旗营拆了,城墙倒了,浩荡的施工队开了进来。等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停止,满目的尘土散去,在离湖20米之地,露出栏杆、花木与长椅。杭州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公园”。因被平海路、仁和路、邮电路和学士路割成五段,这里就被称作湖滨一、二、三、四、五公园。

到了1927年,杭州市政在圣塘路附近再建 “六公园”。六公园的面积超过一到五公园之和,样式仿照“巴黎公园”,音乐喷泉、花房凉亭俱全。许多年来,这里都是市民最爱的悠游所在,标记着每个时代的“杭州生活”。

20-30年代:跑马、冰室、乘风凉

“水泥的电灯柱,楠木的茅亭,大和小的两对雕刻极精的石狮子,红漆的铁椅,铁链的栏杆,配着一对古气盎然的石翁仲,真是上下古今珠联璧合了。”1933年的报纸上这样描写六公园。在电力尚未普及之时,这里就有了路灯、船灯。

那时的六公园,是时髦人士汇聚之地。女学生骑着“自由车”(也就是今日的自行车)成群出游,“跑马”(即骑马)也成了公园一景。只是看似潇洒,也有隐患,后来为政府所禁。夏夜游湖,逛得累了,就到“冰店”喝杯冷饮。报纸记载,“湖滨一带,满目皆冰……有人苦热,咸往饮冰,故莫不利市十倍。”

有人优雅地“饮冰”,也有人只求痛快。据说当时,也有许多人夜卧草坪,听着音乐,吹着微风,似乎“不雅”,却也是平民的享受。

50-60年代:铜像、武术、鸳鸯树

抗战时期,钱王祠成马厩,玉泉鱼被日军吃光。市民因没有燃料生火做饭,砍光了万松岭、九里松的松树。几乎所有公园仅存断壁残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慢慢恢复。

湖滨一到五公园都有不同的雕塑,而六公园到1953年才立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铜像。那个年代,一家人游西湖,常会在披风飘扬的“战士”身下照张合影。也有人会记得,第一次和对象来六公园约会。在湖畔居两棵香樟树之间“接头”。五毛钱一杯龙井,能坐一下午;一元二角船资,能荡小半天。

一边是软绵绵的情侣,另一边是硬朗朗的“杭铁头”。那时杭州的武术界大致集中在六公园。在武术爱好者傅国华的记忆中,华侨饭店斜对面的草坪上,教习的是高高胖胖的何长海先生、高大剽悍的肖忠义先生和瘦小精悍的高小毛先生;茶室旁教习的,是太极拳泰斗牛春明先生。

80-90年代:书店、酒吧、英语角

八九十年代,六公园里书店扎堆。外文书店的对面是三联书店,不远处是文史书店,隔着一条街是现代书店。而这条“文脉”,早在1949年就埋下伏笔。杭州解放时,浙江省第一家新华书店门市部,就开在六公园。

改革开放掀起学外语的风潮,外文书店门外排起买书的长队,年轻人就借此攀谈。1983年3月6日,杭州大学外语系组织英语系、日语系、法语系、德语系师生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外语交流活动,没想到引来人山人海。从此,“英语角”成了六公园的传统。当年的常客,还会记得一个个子小小,却异常活跃的毛头小伙子。那个人,就是今日的马云。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实习记者 周一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