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第二次国际专家会议杭州汇报材料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3-04 09:55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杭州市建设全国学习型城市办公室就我市相关工作作一汇报。

正如刚才陈市长所说:“杭州是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传统的城市”。早在2002年,杭州市政府就将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发展战略,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市级财政投入超4000亿元,基本构建起了具有“3L”特征的终身教育体系和“6W”特征的学习体系。所谓“3L”是指兼具生命长度、宽度和深度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平台;“6W”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带着主动的学习意愿,能够通过任何方式获取任何必要信息。截止目前,杭州已初步打响了“文化名城,学养天堂”的品牌,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生活品质之城。

考虑到已有一个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详细文本递交各位,我在这里侧重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举措、成效及下一步打算的部分重点内容和案例作简要介绍。

首先,我分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杭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科学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多年来,我市在国家规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打造15年“大义务教育”的理念,即“三年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并形成覆盖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终身教育发展态势。目前,我市高等教育入学率达59.78%。

同时,我市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的问题,在这里我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以“名校集团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名校集团化”战略是杭州为实现优质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一个创举,它秉承了“让更多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理念,自2004年起,采用“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名企”、“高校+新校”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到2014年底,杭州全市教育集团已超过210个,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率达到72%以上。

第二个例子:努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学习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如何公平享受城市教育资源,成为一个迫切而重要的难题。对此,我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创办“民工大学”,开展“订单式培训”,近5年来,共有12.85万人取得了成人职业高中和职业技能双证制学历教育毕业证书。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随班就读方式,“同城同待遇”地公平享受优质教育。截至2014年底,在杭就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达到23.26万人,比2010年同比增长21%。

第三个例子:尊重和关注特殊群体,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和环境。目前,我市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学习广度和深度

自2003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40多部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章程和办法,努力实现“城乡、区域、群体”平衡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了覆盖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建立了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下城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社区文化动态评估指标与权重》。

在这里,我也简单举三个例子来说明杭州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平等享用方面所作的努力。

第一个例子: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学习场所。全市拥有图书馆20个、博物馆84个、剧院90个、街道(乡镇)文化站190个、活动中心42个、文化广场40个,基础设施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同时,在全国率先推出博物馆、图书馆等场馆及西湖景区向公众免费开放。此外,为了丰富城郊农民文化生活,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并下派农村文化指导员,通过提升农村已有文化设施,打造集文化娱乐活动、知识技能普及、劳动技能学习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目前,全市共已建成近350个农村文化礼堂。

第二个例子:创办“第二课堂”,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2008年起,我市在全国首推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第二课堂目前共有103个,主要设点于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地,自开办以来,已累计接待青少年1100万人次。同时,第二课堂吸引了很多志愿者前来提供服务。正如图中我们所看到的,前任省长吕祖善先生卸任后,成为了浙江省博物馆的志愿者。

第三个例子:搭建活动平台,丰富学习内容。除了积极培育各类学习型组织外,各种全民学习活动也十分丰富。自2007年以来,杭州共举办八届西湖读书节,每届读书节历时数月,组织活动数百项,参与人数百万人次。西湖读书节曾被中央相关部委联合表彰为全国全民阅读活动优秀项目。2011年起,又开展了面向全市的杭州学习节。通过手机移动端学习在我国蔚然成风,据中国第一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数据统计,杭州在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的用户达306万,位列全国各城市第二位。

三、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推进文化教育供给多样化

近年来,杭州市各相关部门分别出台举措,充分发挥企业、社团及个人等各界力量,形成合力,创建多种形态的学习型组织。

1、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兴文化。为了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从事非营利性文化教育服务活动,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及配套办法。这里我也举3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民间力量参与教育培训。在座各位可能熟知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生就热心于创业教育。去年,由他牵头成立了浙江湖畔大学教育基金,并在杭州与多位中国著名企业家和学者共同启动了湖畔大学教育研究中心项目,专注于培养新一代企业家。马云先生表示,办学旨在通过教学、研究和交流,挖掘国内未来十五年之后的商业领袖。


第二个例子:文化领域人才培养的PPP模式。比如杭州近年来实施的青年设计师发现计划,由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出力,着力抓好各类设计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服务等环节。自2013年起,我市已陆续支持了多批次的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和艺术界、影视界、会展策划业等优秀人才赴国外学习。

第三个例子: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场馆的运营管理。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2006年起,萧山剧院、闻堰文化馆、天石微雕艺术馆等文化单位就开始探索将国有文化场馆委托民营企业运营,并确保文化场馆的公益属性,形成公益性文化场馆新的运营模式。

2、个人力量积极参与。多年来,杭州学习型城市建设还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我再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个人兴办特色文化场所。这里较为典型的有成立于2002年的国内第一家私立音乐图书馆——杭州张铭音乐图书馆,还有被文学爱好者誉为“文学根据地”的纯真年代书吧。这些场馆多处于杭州西湖核心景区,场地由政府提供,运营由个人负责,定期举办各类文学、音乐方面的学习沙龙。此外,民众自发形成的“英语角”已有30余年历史,英国著名的BBC广播公司曾对此作过报道。

第二个例子:设立“漂流书亭”,提升阅读机会与便利。“漂流书亭”是在政府支持购置一定书籍和设置一定书籍交换书屋的基础上,鼓励市民把闲置的藏书拿出来和别人交换阅读,以此提高书籍的阅读率和利用率。目前,共设置了“漂流书亭”、“漂流书架”200余个,一年漂进漂出书籍6万多册,流通率达8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面对漂流书亭感慨:在江边吹着风,看看书,感觉很不错。

接下来,我分三个方面介绍杭州学习型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了城市的生活品质。通过这些年对“文化融入生活、提升生活”的坚持,杭州被誉为“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市民因为这座城市的宜居、宜业、宜学、宜游而感到自豪。去年,根据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杭州再次获得了“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殊荣。此前,杭州已连续7年入选。

二、推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一是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优化。据统计,2014年杭州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目前,正在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文创产业发展,以提升产业结构并改善民生。二是城市自然环境得到优化,先后被联合国人居署、环境规划署等机构授予“最佳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三是创业环境的优化。以大学生创业为例,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1%左右,全世界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10%左右,而杭州大创企业的成活率为28.6%。据2014年数据统计,杭州的创业人数已居中国二线城市首位。

三、优化了城市的文化生态。文化为“立城之本”,通过近年来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崇学向善环境已基本形成,城市独具的包容性吸引了余华、麦加、蔡志忠等30多位文化名人落户杭州。杭州还先后聘请了26位文化顾问,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莫言等。


下面,我再向大家阐述一下杭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进一步打算。

我们认识到,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个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我们更加注重的是过程和品质。我们并不讳言,杭州学习型城市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与挑战。例如,如何通过法治来保障学习型城市建设;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广泛应用新的技术手段满足越来越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如何在政府主导的同时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国际同行学习相关经验…面对挑战,下一步,我们将开展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进立法。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发展理念及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总体部署,我市已将《杭州市终身学习促进条例》列入2015年立法调研项目,致力于构筑起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为两大支柱,以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为基石,以创新市民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学习型社会。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将加快。

二、鼓励新学习形式应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结合杭州智慧城市建设,并充分利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两大手机阅读平台运营商落户杭州的优势,推进在线学习;倡导、引进与推广慕课(MOOC)、微课等学习形式,为学习型城市注入新动力。

三、加强监测评估分析。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的发展理念和杭州市“3L”终身教育体系、“6W”学习体系关键特征,分期就我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工作及成效进行实时跟踪、监测与评估,每年发布学习型城市建设白皮书,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工作举措。

四、深入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我们积极响应并热切希望加入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倡导的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并期待着利用这一平台,向国际同行学习,开展不同城市间的思想、经验和实践交流,促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

最后,我以杭州建设学习型城市过程中形成的几点启示,结束今天的演讲。

第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的长期性任务。我们正在并将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

第二,在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我们意识到终身学习文化的全面确立极其重要,实现从注重教到重视学的转变,使终身学习成为市民的自觉追求,学习型城市才能名副其实。

第三,学习型城市建设必然要求城市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志和承诺,同时也要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的能动作用,着力推进PPP合作模式,让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第四,鉴于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性,所以我们认为,在承认学习型城市建设基本理念、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应秉持包容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广泛开展国际对话、交流和合作,让更多城市及人民共同关注、共同推进这一极具意义的事业。

我就介绍这些,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