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读:出门在外,急着要打电话,可是手机却没电了。这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怀念某样已经淡出我们生活的设施——公用电话亭?那些一路见证着杭州城市发展的电话亭,它们现在还好么?
曾经电话亭密集的延安路,如今一座也难觅
有关部门说,今后将着力打造新式电话亭,有wifi还能进行治安监控
出门在外,急着要打电话,可是手机却没电了。这时候,你是不是特别怀念某样已经淡出我们生活的设施——公用电话亭?
近日,市民张先生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当时他走了近两公里路,想要找一个路边的公用电话亭“救急”,结果一直走到北山路西泠桥附近,才发现一个,可一拿起话筒,发现竟是坏的。
事后,张先生打进本报热线称,曾经遍布杭城街头的公用电话亭,这些年正在渐渐地消失,而它却承载着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那些一路见证着杭州城市发展的电话亭,它们现在还好么?
电话亭的故事
18年前寒夜的公用电话亭
挽回了一段岌岌可危的感情
张先生,单名一个亮字,吉林人,今年40岁。他来杭打拼20年,后来在杭州买了房结了婚,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对张亮来说,杭城的公用电话亭有着特别的意义。
20年前,只身一人来杭的他,身边没有一个熟人。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每天最放松最快乐的时候,就是靠在公用电话亭边,和家人、女友聊上几句。
“那时候穷,打电话都掐着时间,没说几句就挂了。可是,能听到家人和女朋友的声音,觉得这一天的辛苦都烟消云散了。”张亮有些感慨。
当初的女朋友,如今已是爱人,张亮说,多亏了那个电话,才挽救了这份感情。
那是1996年的冬天,他照例打电话给女友,而那一头却提出分手,理由也充分,“见面太少,相隔太远,她对我渐渐失去了信心。”
那个电话足足打了一个多小时,张亮最后说,“我一定会努力把你接到杭州来,给你幸福的生活。”
此后的日子,虽然还是辛苦,但张亮的目标更加明确。他还是每天一个电话,向家人和女友“汇报”自己的努力:手头渐渐有了积蓄,入股朋友的公司,生意越做越好,终于有一天,他实现了电话中对女友的承诺。
“好多年都没拎起过公用电话的话筒了,如果有一天它真消失了,会不舍吧,毕竟它见证了我的青春,我的奋斗。”张亮说。
曾经排队都会给父母打电话
有了手机联系却越来越少
在徐玉茹看来,公用电话亭是她在外求学时,和父母沟通的唯一纽带。
1997年,徐玉茹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大学四年里,她和家人联系的工具,就是校园里的那几座公用电话亭。
“当时,学生很少有人用得起大哥大,而每天晚上,宿舍楼前的那几台公用电话前总会排起长队。”
那时候,徐玉茹每周至少往家里打两到三个电话,和爸妈聊聊大学里的见闻,关心关心爸妈的身体。
让她印象很深的是,读到大二时,校园里的公用电话亭就要靠抢的了,因为很多面临找工作的学长都配了BP机,经常要回电话。而她只能挑晚餐时段,抢到公用电话给家里打个电话。
大学毕业后,徐玉茹回到杭州,工作第一年攒钱买了个手机。如今,她的手机已经换成了最新潮的iPhone6,但是却发现,自己跟父母的联系却远没有当初排队打公话时频繁了。
“很多时候忙工作、忙家务、忙着带孩子,哪怕拿着手机也都在刷朋友圈、玩游戏,忘了跟父母多联系,想来真是不应该。”
说到这里,徐玉茹掏出手机给母亲打了个电话,说这周带着老公孩子回家吃饭。电话那头的语气明显雀跃起来,徐玉茹的脸上却有些愧疚。
记者调查
张亮走了约两公里,才找到一座公用电话亭,还是坏的。10多年前曾经遍布杭城各个角落的公用电话亭,目前现状如何?损坏率怎么样?
这几天来,记者以扫街的方式,对市中心的一些主要街道的公用电话亭进行了走访。
市区中心道路
难见公用电话踪影
记者从浙江日报社出发,沿体育场路西行至延安路,再沿延安路往南到凤起路,经凤起路行至环城西路,最后沿北山街一直往西走到杨公堤。
体育场路、延安路、凤起路等几条马路都是市区的中心道路,一路走下来,道路两侧都已经没有了公用电话亭的踪影。
直到拐进北山街,记者发现了几个公用电话亭,但是看得出来,这几台电话机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过了,机身上、话筒上都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
景区的公用电话损坏率较高
那么,这些公用电话亭还能正常使用么?
记者试了景区里近十个电话亭,西泠桥畔孤山后山入口的一台公用电话,贴着不能使用待维修的告示;曲院风荷的北门和曲院风荷内咸亨茶室的门口,各有两台公用电话,但试了以后,两处各有一台电话不能使用;岳庙对面的两台公用电话都坏了,其它的公用电话还是能正常使用的。
另外,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内,记者也发现,曾经在校园道路上隔几步路就有一座的黄帽子公用电话,也只剩下了两处,一处在靠近北门的学生宿舍处,一处在靠近南大门的教学楼旁,四台公用电话中,有一台是坏的,拿起话筒后没有任何提示音。
报刊亭一个月
都卖不掉一张电话IC卡
记者在走访中,还对街头的路人进行了随机采访。大部分人表示,要不是记者提及,他们早就忘了身边还有公用电话亭的存在。
在40多岁的严先生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杭城公用电话亭最密集,也是使用率最高的时候。
“那个时候,手机还没现在这么流行,最通用的通信工具就是传呼机,所以公用电话亭特别走俏。”
严先生说,当时人手一个BB机,收到“速回电”信息后,人人满大街找公话亭。
而在报刊亭里,电话IC卡已经被塞在了最不起眼的角落。路过好几家报刊亭,老板们都表示, IC电话卡的销量和各种网络游戏点卡完全没法比,甚至连零头都及不上,每个月能卖出两三张IC卡已经不错了,有时候一个月都卖不出一张。
因道路改造拆除
杭城仅余1200座电话亭
当初遍布杭城的公用电话亭哪儿去了?
记者从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处了解到,随着手机的普及,公用电话亭的使用率大幅降低,因此在近几年城市建设中,对公用电话亭的配套需求考虑略少,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公话亭更新。基本上道路改造到哪里,就对沿线相应的电话亭做更新处理。比如2013年延安路整治中,就拆除了一些老的电话亭。
有一组数据可以反映杭城目前公用电话亭的现状:2009年,根据杭州市城市道路改造和修缮要求,拆除了550多座电话亭,1100多部IC卡电话,在此后的道路整治中,又陆续拆除了部分。
截止到目前,杭州市区电话亭数量在1200座左右,主要分布在非中心区域的道路边、景区、学校等。使用者主要为在杭务工的低收入用户群、外地游客和应急呼叫(110、119、120等免费应急电话),电信IC卡资费已经下调至0.10元/分钟,受到低收入人群欢迎。
但是,2009年的大拆除造成公话亭分布不均衡,在主要道路和人流聚集地,临时的通讯需求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通讯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满足。
公用电话亭变迁史
上世纪80年代末
杭州最早的公用电话亭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当时在杭州的一些主要道路上,安装了无人值守的投币电话机。那时,电话机连个亭子都没有,是直接固定在电线杆上的。
上世纪90年代初
杭城出现了公用电话亭,首批安装的电话亭共有13座,由不锈钢管和玻璃组合而成,配套的是磁卡电话机,安装的地点是在当时杭州最热闹的路段之一——延安路。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杭城的电话亭形式有了更多的变化,比如不锈钢单亭、黄帽子、有机话亭、不锈钢双亭、个性化电话亭等等。这一时期是杭城电话亭最辉煌的时候,也是公话使用率最高的阶段。
2005年前后
截至2005年左右,杭城的公用电话亭数量达到2300余座,遍布杭城的大街小巷、学校、部队、风景区。而电话亭的外观,也体现着城市文化。比如西湖景区里的不少电话亭体现了古代江南白墙黛瓦的韵味。
未来的公用电话亭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将会逐步改造现有电话亭,并迎合智慧城市的要求,朝着无线覆盖、治安联防及紧急报警等方向发展。电话亭不仅是WIFI热点,还能进行治安监控,一键报警。
目前在下沙经济开发区,已经形成了电信与公安合作的模式,在公话亭上加装了治安监控、即时报警按钮等功能,目前已安装140余个公话亭。而对于主要道路和景区等区域,公用电话亭将成为WIFI的热点,为杭城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