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4号线首通段今天上午通车试运营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2-02 07:02   

“地铁生活圈”圆了

地铁4号线首通段今天上午通车试运营

开启网络运营时代 共享地铁品质生活

点击查看大图
 

调试4号线地铁机车组。

地铁4号线换乘指示地贴。

1+1+1>3。

9.6公里长的地铁4号线首通段,就这样把杭州从“地铁城市”带入了全新的地铁时代——杭州地铁网络化运营开启。

和互联网时代一样,地铁网络化运营时代带给人们的,是出行更为快捷、联系更为紧密。一条4号线首通段,“牵手”1号线和2号线东南段,将杭州地铁交通主动脉打通,构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立体化城市交通格局。

今天上午9点30分,香樟绿的4号线列车在站台缓缓启动,同时启动的,还有城市的地铁新生活。

一个崭新时代 感受城市品质提升

2012年11月24日,地铁1号线通车试运营,这是杭州进入地铁城市的开端,也是全省五年交通治堵工程的开始。

从湘湖到武林广场,从武林广场到下沙、临平,拥有运量大、运行速度快等特点的地铁,带给杭州市民的,是快捷、便利、准点、有序的交通和舒适的乘车环境,使人们更多地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享受,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交通方式。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路滑,地铁列车总能准点到达,将一拨又一拨的乘客送到目的地。

饱受拥堵之苦的市民,盼望着更多的地铁线路能建成通车,他们也对地铁建设的进展格外地关注。

为了早日实现地铁网络化运营的目标,在省市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省、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单位和地铁工程沿线政府、街道和社区,围绕“五年交通治堵工程”,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地铁建设、运营的各项工作,形成了齐心协力建地铁、群策群力保通车的动人局面。

指导前期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强化地铁安全监管、加快办理各项施工手续、完善周边配套道路建设、强化周边环境整治等等,全市各级各部门急地铁之所急、想地铁之所想,合力推进地铁工程建设。

为了杭州地铁工程,沿线拆迁户们舍小家、顾大局,挥别了多年的老街坊,举家搬迁;站点周边的居民以大局为重,默默忍受施工所带来的不便;沿线商户深明大义,不计得失,努力克服地铁施工期间种种经营困难。

正是全市人民同舟共济,才确保了杭州地铁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

2014年11月24日,地铁2号线东南段通车试运营,将萧山与钱江新城连在了一起,过江的人们,多了一条永远不会堵车的通道。

今天,杭州又迎来了地铁4号线首通段的通车,它不仅方便了9.6公里沿线居民的生活,还将萧山、滨江、下沙、余杭、钱江新城和主城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地铁线路到哪里,便捷生活就到哪里,从今日始,一张地铁票,就可以享受畅通无阻的地下网络生活。

杭州地铁的网络化运营,进一步拉近了城市空间距离,缓解城市拥堵,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此外,地铁的网络化运营还对杭州“一主三副六组团”战略的推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

地铁4号线市民中心站。

工人为地铁4号线铺轨。

工人在烈日下施工。

调试信号灯。

一条生活快线 改变市民出行理念

4号线首通段的建成通车和杭州地铁的成网运营,会进一步带来市民出行生活理念的改变,从时间和空间来看,通达快捷的地铁使得无法移动的空间实现了时间意义上的“转移”,这让城市间两点的远近,不再用里程来衡量,而是通过时间来计算。

以地铁4号线首通段为例,其线路沿线,有人群密集的居住小区,有人流众多的交通枢纽,也有商业发达的CBD,而其连接的1号线和2号线东南段,一条贯穿着最核心的主城区,一条连接着萧山市区。

试想一下,在时间和空间被地铁拉近之后,空间不再是障碍,时间不会被延误,这些区域之间的人们,商业往来、上班上学、购物休闲的脚步,也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景芳站每个出入口旁边都是高楼大厦或居民小区,景芳一区、二区、三区、五区,以及五福新村、钱江七苑等小区集中在这一带,周边还有多所中小学、大型超市、电器卖场等。

在景芳中学,有一批学生家长以前在四季青开店,现在四季青部分搬到了九堡,他们的房子就安在了下沙、余杭、滨江等地,孩子上学路上要花很多时间。还有不少学生兴奋地说,地铁4号线可以坐到市民中心,周末去看书太方便了。

江锦路站被网友称为“女人最爱”。因为它处在万象城和未来的来福士广场之间,两者是杭州现在和未来的购物地标。不用想着车子停在哪里,出了地铁,走个三四百米就到了。

至于市民中心站,更不用说了,四通八达的地下出入口,出了地铁,就能直接进入市民中心,带孩子去图书馆、嘟嘟城,或者去市民之家办点事情,不用说有多方便了。

为了让市民能更好地享受地铁新生活,地铁4号线设计了堪称“标准化”的换乘体系。虽然仅仅只有10座车站,其中就有4座车站是换乘站,它在近江站与地铁1号线进行T型换乘;在火车东站站、彭埠站与地铁1号线实现双向同站台换乘;钱江路站与地铁2号线东南段单向同站台换乘。

“可以说,杭州地铁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换乘’的理念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前不久,赴杭州参加4号线(首通段)专家评审工作的一位老专家,做出如此评价,“没有长远的目光、稳定的规划,这一点是很难实施的。”

进入地铁站内,全线车站导向标示,均涵盖了乘客导向和应急疏散导向,并在优化地铁1、2号线导向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铁成网运营后换乘导向的需求:导向系统由各线路独立运营期“进、出体系”,升级完善为“进出、换乘体系”。

每一个导向体系,地铁工作人员都会以乘客的身份进行体验,包括换乘站的脚底地贴、头顶标识牌等优化再优化,一切为了乘客的畅心畅行。

一幅宏伟蓝图 营造越来越广的“地铁生活圈”

在网络化运营时代被开启之后,当人们共享地铁新生活之时,更美好的未来也正在徐徐为我们展开。

回想两年多前,杭州首条地铁线路1号线正式开通;两个月前,第二条线路2号线(东南段)投入运营;时至今日,4号线(首通段)让地铁成网,这座城市已经拥有了名副其实的“地铁生活圈”。

随着杭州地铁建设的提速,“地铁生活圈”所辐射的范围和人群也会越来越大。

根据《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19年)》,接下来5年,杭州市要建成2号线延伸段、4号线一期、5号线一期和6号线一期工程,到2019年,将形成总长约190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预计这些地铁线路全部开通后,杭州公共交通的出行比率将要翻倍,从2010年的21%提高到40%左右。

在2014年年末,地铁2号线延伸段、4号线南段、5号线一期和6号线一期工程相继主体开工,地铁2号线西北段正在紧锣密锣地建设之中。至此,杭州地铁二期建设项目已经全面铺开,自上世纪80年代谋划的杭州“地铁梦”,真真切切地进入每个人的生活。

每一条线路,都承载着无数市民关注的目光,每一条线路,都会改变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交通出行被打破,新的人际关系在建立,地铁营造的空间与速度,将为东方品质之城带来质的跃升。

如何站在更高视野认清发展大势、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准在建设、运营方面的学习标杆,如何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杭州地铁工程建设,在凸显人文关怀中持续提升地铁1号线、2号线东南段、4号线首通段的运能和服务水平,杭州地铁一直在努力。

地铁英雄谱

张大华:一定做好4号线(首通段)的运营服务

在四号线进入试运营阶段的1个月里,记者与张大华见过三次。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三次见到他,都觉得露着疲态。在地铁集团,有同事说他,“忙得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他揉揉眼回答,“那不至于,睡6个小时还是有的……”

感觉最牛的,就是他巨细无遗。大到信号系统的优化改造,小至一根线头的连接方式,他都能说得清清楚楚。

这位杭州地铁集团运营分公司的总经理,在4号线(首通段)进入试运营后,将和公司同事一起负责起这条线路的运营管理工作。

正是他们的兢兢业业、为4号线的建设运营保驾护航,杭州地铁才迈入了“地铁成网”的新时代。

丰富的调试经验

经常接触地铁集团的记者同行,有一个共识,采访张大华的时间,总觉得不太够。因为,他实在忙。

4号线(首通段)开通后,该线的运营服务工作,就是由张大华任总经理的地铁集团运营分公司所负责。两周前,一位同行晚上11点多给张大华打去电话,本以为吵到他休息了,结果他还在车站忙活。

“主要做一些最后的检查工作。各种为乘客提供服务的设备的功能是否正常、车站乘客的诱导服务、出入口的准备工作、电扶梯的调试还有公共卫生。”张大华回答。

而这样的事情,是他这几个月来几乎每天都要张罗的。“参加调试的供货商,有近80家。”为了保证质量,不耽误工期,他的状态一直保持处于“在现场解决问题,或是在试验时发现问题。”

从2006年进入杭州地铁集团工作,张大华带领的团队经历了1号线、2号线(东南段)的建设和运营。吸收了不少经验,也为4号线的建设及运营提供了很大帮助。因此,评审专家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对4号线作出了较高评价,甚至有一位泰斗级的专家说,“可与北京、上海(地铁)媲美”。

有力的制度保障

正是因为有张大华这样的业务带头人,4号线(首通段)的运营准备工作,才得以有条不紊地展开着。

据运营公司介绍,早在去年12月底前,该公司已经通过集团内部招聘、高校定点招聘、社会招聘三种途径,组建成了一支由735人组成的4号线运营队伍。

在9.6公里的线路里程上,可承担起1.65万人次/公里的客流强度。虽是一条不足10公里的地铁线路,但4号线一期(首通段)的各项规章,可一点儿都不会含糊。

目前已完成发文的244项规章制度,囊括了安全管理类41项、行车制度类23项、客运服务类19项、设备维护类36项、操作办法类96项、应急处置类29项。

纲举得以目张。在对内做好各种规章制度的同时,记者从地铁集团获悉,4号线(首通段)在某种意义上,还承担着“标准化”的职责。

由于增设了换乘站的功能,在导向标示方面,车站导向标识已配置齐全,换乘站增加了地贴、墙贴等相关标识,指引乘客换乘路线。

在4号线一期(首通段)各站厅出口、车站出入口,都增设了更为明晰的地理导向标识。

明刚:信念让我们知难而上

明刚,杭州地铁集团工程一部的部长。拥有地铁建设行业15年的从业经历。今年是他在杭州地铁集团的第8个年头。

1号线、4号线、6号线的土建、机电安装等工作,都是他所在部门的职责。

从4号线(首通段)机电设备进场安装算起,8个月后,这条将杭州地铁串成网的新线路,就顺利进入试运营阶段。

明刚总结:“这得益于高效的管理模式。”

8个月里面,经历过挫折,又打起十二分精神知难而上。并保持“每个作业面都有人同时开工”的高强度、高节奏的工作状态。

明刚又说:“信念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的确,对于每个奋战在杭州地铁建设岗位上的人来说,保证质量、保证工期、保证运营顺畅,是这支团队最大的信念。

高效管理模式

让明刚感触最深的,就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地铁集团的管理模式变得更高效了。

为了充分调动工作效率,4号线(首通段)的施工改“串联”为“并联”。在4号线(首通段)的建设过程中,工作面被有机切割成了好几方面。如公共区、设备区、站台区,它们被分为好几个作业面。每个作业面都要保证有人在施工,每项施工完成,下一支作业队伍就要无缝衔接上。

“我有一沓表格,满是时间节点和作业项目。项目与节点交叉,项目又与项目交叉,”科学管理,保证了建设的进度,“细化到每支施工队,对接的责任人都会给出施工目标,照着标准去做,尽量避免返工。这样点对点的管理,又保障了建设的质量。”

时间之精确,精确到××工作须在×月×日×点前完工。而后就立刻接上,××工作立刻跟进,并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结束。

明刚说,管理模式升级后,70%的问题被现场解决。也正因此,通常须1年完成的工期,4号线(首通段)只花了8个月时间。

信念是最大的动力

去年夏天4号线一个站点发生了透水事件。由于应急预案响应及时,事件未致人员伤亡。但就连权威级的专家都说,善后的时间可能会长达8个月以上。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其他城市也发生过。

积水可以用机器抽干。可泥沙必须要人工清理。9天,几百名工人,分布在4个作业面,以4小时/班的轮换频率,不间断地清理淤泥,40万袋以上的泥沙,愣是通过人工方式被清运出来。

明刚和同事陪着工人,长时间在积满淤泥的现场查看,以致吸入过多的淤泥腐蚀性气味,爬上地面后就趴在河道旁边吐。

9天抢通了车站,又历时2个月,不断地论证、研究、实验、改进,杭州地铁人用自己的智慧,改进了该站的盾构施工工艺。难题被克服之时,一位颇具权威的老专家都连呼“想不到!”

“休息天是什么,已经很久没有这个概念了。”在地铁集团,“5+2(整周上班)、白加黑(白天夜里都上班)”的模式,其实是家常便饭。

明刚说:“除了高效管理的方式,信念就是最大的原因了。整个地铁集团,铆足劲,一定要把事情做好。每个级别的负责人,都明白自己要管住什么。具体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具体的事情。这就是一种信念。”

吴永位:感谢市民对地铁建设的支持与理解

“你首先得是个掌握征迁政策、相关文件的专家。同时要懂设计、懂工程。”

“你还得是个善于沟通、组织、协调的能手。争取各个部门的支持。”

“你说话还要有技巧,还会换位思考,与被拆迁的对象实现共赢。”

地铁集团征迁部副部长吴永位,如此概括地铁征迁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他们最早介入——地铁动工前,他们必须要先行调查征迁地块的基本情况。

他们要优化方案——秉着影响最小、干扰最小的原则,他们会对每个涉及征迁的车站图纸,提出自己的优化方案。

他们收工最晚——既然有征迁,必然涉及回迁。善后的工作,也是由吴永位和部门同事一起完成。

征迁工作须专家

同济大学土地管理专业毕业,20余年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从事“杭州城市建设征迁工作”。如果说吴永位是一位经历了杭州旧城改造、新城建设的专家,一点都不为过。

2008年11月底,吴永位到新岗位报到,杭州地铁集团征迁部副部长。那时,杭州地铁的建设,已经迎来了新高潮——一期工程已在建设阶段,二期工程申报等各项准备工作也已铺开。

拆迁工作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工作人员在墙上画个“拆”字就了事。吴永位和同事们,首先必须拥有工程设计、工程建设的专业背景。

地铁建设的工作序列中,先要由设计院出具各站点的设计图纸,再有征迁部的工作人员赴实地考察。“按照在确保工程建设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征迁量、尽量减少地铁工程对周边居民和单位的影响、尽量节约前期征迁资金的三大原则来优化方案。”吴永位告诉记者。

最初的设计图纸,往往都是设计院根据最理想的情况设计的。而地铁站的选址,往往又是在人流密集的繁华地段。所以,设计图拿到现实中时,面对不同种类的土地、房屋和人群,就需要方案优化。

“我们拿出最大的诚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解决征迁问题,也就换得了双方的共赢,”吴永位说,“要做好工作、取得共赢,专业背景、沟通协调能力,缺一不可。”

富有人情味的岗位

除了拆迁单位,吴永位面对更多的,还是数量庞大、意见不一的小区居民们。

有很多地铁出入口,就建在居民小区门口。“地铁带来便捷的交通,大家当然欢迎,但出入口,特别是风亭(排风换气设施)的设置,又会让一些居民反感。”

有不少小区的临街居民,强烈反对风亭设置的位置。吴永位和同事,一一记录下居民的反对意见。“先后几十次,往居民家里跑,一户户解释沟通,这是家常便饭。”

获取谅解有之,调整方案亦有之。“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对周边居民带来便捷、降低影响。”吴永位说。

来到征迁部工作6年多,吴永位笑言“头发白了一半”,“但最欣慰的,还是政府部门、广大市民对地铁建设的支持。”

目前,地铁工程涉及的300余户城市居民,均已被妥善安置。根据就近安置的原则,市政府提供了一批条件不错的房源,供居民拆迁户安置。另有千余户被征迁的农户,有的已经完成安置,有的即将搬入属地政府推进的“撤村建居”项目。

要知道,这1300余户人家的征迁过程中,都包含着征迁部15位同事,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汗水与心血。

“作为回馈,我们在每条地铁新线路开通时,都邀请当年的拆迁户,走进地铁体验。这份心意,也让很多人与我们成为朋友。”

“在整个杭州地铁建设推进的过程中,市民的谅解与支持,给了我们很足的动力,也让我和同事,可以更安心地为杭州地铁的建设做好本职工作。对广大市民,我要向你们说声‘谢谢’!”吴永位说。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蔡怀光 钱伟锋  编辑:沈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