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楼居民、64岁的王师傅带着考察小组人员参观了他的家。尽管事先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情景还是让人大吃一惊: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兼具了客厅与卧室的功能,正中一片凹陷的屋顶,被透明胶带层层粘连起来;两侧加盖的卫生间和厨房挡住了房间的全部光线,若不是开着灯,整间房将是一片漆黑。
“我刚嫁到这里来时,婆婆就跟我说,最多不过5年这里就要拆了,让我等一等。现在我自己也做了婆婆,孙子都3岁了,我也是这么跟我媳妇说的。”16号楼的居民孙阿姨一边在自家楼下晒着太阳一边说。
为何这一片“老公房”迟迟不能拆除重建?师生们了解到,一方面由于山地之上无法修筑高楼,且这里的老人多、每户的人口多,回迁要解决的问题也多,开发商不愿来;更重要的是,此处原为南宋皇城遗址,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埋藏于地下,开发的风险与难度都很大。
改造构想:双重历史的融合
2014年9月以来,考察小组成员、中国美院建筑系大三学生薛炳权、王丽佳、经宇澄3人多次前往凤山新村考察,逐步形成了名为“双重历史”的设计方案。
方案中,“老公房”地面以上的空间为第一重历史,其改造的目的在于,既保留上世纪50年代时连排住宅的集体感,又能让其适应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薛炳权介绍说,他们曾做过统计,3幢楼中约有四成居民希望搬离。假设这部分人将来另择住处,则可将现有的每层8户改为6户,并将每幢楼的上下两层打通,改造成类似于现代建筑中的LOFT结构,以供余下的六成居民居住。设计同时提出要增加楼层内的公共空间,用作景观区域,从而起到扩大居住面积和增加舒适度的作用。
地面以下的空间被视为第二重历史。同学们引用了考古学中的“探方”概念,以一个又一个的长方体式的地下区块为单位逐个向下挖掘,一旦发掘到文物,就将此块区域作为南宋遗址博物馆的组成部分予以保留,否则可建设为公共厕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地下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胡臻杭表示,“老公房”的改造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专业、合理的设计,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审批与规划,而他们的目的正在于探寻设计诉求与政府、企业开发之间的融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