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公交车纵火案”19名重伤患者无一例死亡
参与救治的浙医二院昨获“浙江省模范集体”称号
杭州“7·5公交车纵火事件”中的19名重症烧伤患者,短时间内被陆续送往浙医二院,能否从死神手中抢救回他们,浙医二院全体医护人员们给出了一份“零死亡”的答卷。因为他们团队的出色成就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昨天,参与救治的全体医护人员获得了“浙江省模范集体”称号。 “333”背后的生命集结号
和平年代,医院就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2014年7月5日傍晚,浙医二院所有医护人员突然听到医院广播播出“333”的信号。
简单的三个数字,在浙医二院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表示3位以上的群体复合伤员被送入了急诊抢救室,忙完手头工作的医护人员,请赶紧到急诊室增援。
负责气道通畅的麻醉科、耳鼻咽喉科医生;负责生命支持的重症监护、心血管科医生……只要没有在为病人做治疗的,马上从四面八方奔向急诊抢救室。
当天晚上,第一时间获得消息的医生和护士自发从家中赶往医院增援,其中还包括退休多年的80岁老专家,在杭的所有院领导也都赶到医院参与抢救,15分钟内完成8例气管切开术。
看似容易的“333”,背后却是多次培训、演练所换来的员工习惯的改变。完善的急救体系为这次抢救奠定了基础。
这次生命集结号,给伤者在最关键的时刻争取了抢救时间。事后统计,浙医二院共收治19名体表烧伤面积大、吸入性损伤严重的重症烧伤患者,其中1人为95%深度烧伤,1人为92%深度烧伤,深度烧伤面积超过60%的7人,颜面部和气道重度烧伤及气管切开的16人。
国际公认,身体烧伤面积在60%以上的病人抢救成功率只有约50%,当烧伤面积达90%以上其救活率仅5%左右,甚至更低,即使烧伤面积不大、但气道损伤的病人也很危重。部分合并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曾多次病危,心跳呼吸骤停,濒临死亡。正是浙医二院多个团队不分昼夜的奋战,最终创造了“群体重度烧伤患者超五个月零死亡”的奇迹。当代医者仁心如斯
回忆抢救过程,医务部主任张秀来讲了这样一个令他头痛的细节:每周排班的时候,他就在考虑哪些人不能排班,因为为了抢救这些烧伤患者,许多医护人员已经连续加班多日无休了,但因为正常门诊手术并没有因为这些伤者的到来而停止,所以每次排班都异常纠结,既想让医护人员休息,又无奈于人手短缺。
“伤者送进医院的次日,有一名伤员因为烧伤没有尿,专家团队就一直守在他身边(尿量多少代表了生命体征的稳定性),直到次日凌晨3点,尿量达标了,专家团队才去休息。”张秀来说。
这种济人寿世的精神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比比皆是:烧伤科主任韩春茂,妻子因病住院手术,他却忙于救治烧伤病人,直到妻子出院前才去探望一眼。医疗组长王帆,76岁的父亲重病住院半个月,她却仍然坚守救治一线,偶尔深夜腾出时间前去探望,老父亲却早已入睡。青年医生胡行刚当上爸爸三天就重返岗位,将襁褓中的婴儿送回台州黄岩老家,三个多月都没有见过刚出生的孩子一面……正是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烧伤患者的救治工作中去,赢得了烧伤患者及家属的高度信任,为政府后续善后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人的幸福会让我们感觉更加欣慰,我想跳开这次抢救,给你们讲一个事情:作为通过JCI检查的医院,国内有许多医院来我们医院取经,一家西北地区的医院由我们直接对口帮扶,最近他们通过了JCI的检查,向我们报喜的时候,我们比他们还高兴。正是因为全院职工有着这样的精神,才会在这次抢救中克服各种困难,忘我地投入工作,将患者及家属的微笑视为最大的成功。”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