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市民中心、机场等人流密集场所昨添置对付猝死的利器
专为非专业人员设计,利器怎么用,图文对照学起来
2014年12月上旬,杭城连续发生了多起猝死的病例,包括钱江晚报在内的媒体都进行了关注,杭州市急救中心还发布了一组数据:2014年1月至10月,杭州市急救中心接送猝死的病人共50人。
猝死,虽然可怕,但并非无计可施。昨天,一种针对猝死的利器出现在杭州街头,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自动除颤器(英文缩写AED),一共15台,分别被安装在地铁站、市民中心、萧山机场、灵隐寺等人流密集公共场所。
杭州市急救中心医教培训科科长鲁美丽介绍说,自动除颤器在欧美等国公共场所很常见,就像灭火器一样,面对猝死的时候,配合心肺复苏可以在医务人员赶到前,争取到黄金救命时间。除颤器的根本作用就是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协助恢复患者的心脏功能。
据了解,首批15台自动除颤器,是由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灵隐寺)捐赠,委托杭州市卫计委、杭州市急救中心等单位,负责定点、安装、人员培训、日常维护等。
遇到“猝死”病人为什么要除颤
一台机器是如何变成防止“猝死”的灵丹妙药呢?这还要先补一下关于“猝死”的知识。
猝死可以简单分为两种,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但前者占据了猝死病例的80%—90%。
心源性猝死,外行看是患者倒地、没有呼吸心跳。但在内行知道,此时的患者是严重的异位心律,简单地说就是,心脏不规律乱跳、心律不整,接近颤抖,而不是正常的收缩、舒张,导致血液无法输送到重要器官(例如造成脑部缺氧、损伤),最后心跳停止,导致死亡。
医学研究已经证实,心脏停跳一旦超过6—10分钟,人就很难救活。除颤就是重要的抢救手段。“除颤器”的原理就是,利用电击让心脏先停止乱跳,再重新开始正常收缩跳动,恢复血液循环。
又是电击,又是心脏问题,所以早期的除颤机,仅在医院内,供专业抢救人员使用。而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除颤器”出现了,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智能化、便携化,而且就是为非专业人员设计的,一般社会人员经过简单培训,都能够很快掌握。
即使在突发情况下,遇到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员,自动除颤器的智能化特点更加凸显。自动体外除颤仪,可以经内置电脑分析和确定发病者是否需要予以电除颤。除颤过程中,还有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使操作更为简便易行。
光用除颤器还不够
心肺复苏一定要持续进行
这次杭州要投放的15台自动除颤器,就是一种智能的除颤器,AED还被俗称为“傻瓜除颤器”。
昨天下午,在杭州市市民中心,急救中心医教培训科科长鲁美丽详细介绍了除颤器的使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光使用除颤器还不够,心肺复苏一定要持续进行。
现场模拟一名病人突然倒地失去知觉,施救开始。(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