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浙江吹响了“五水共治”的集结号。
“五水共治”就好比5个手指头,分工有别,合而不同,攥起来就像一个拳头。“治污水”是大拇指,摆在第一位。今年是治水的开局之年。杭州在年初就排出了“治污水”计划表,任务之一就是要消除47条黑臭河道。
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记者身份前面,有一天会加上一个有些陌生的前缀:民间河长。
昨天,当我又一次站在已通过“预验收”的婴儿港河边时,8个月前接过河长聘书时那一刻既兴奋又担忧的心情仍萦绕心头,杂糅到最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8个月,是杭州乃至浙江,轰轰烈烈治水的8个月,也是我,一个普通记者,见证这些改变的8个月。
这不是故事,是我听见的一条黑臭河,从黑臭变清澈的独白。
整治前的婴儿港河就像一条臭水沟。
整治后的婴儿港河,已初见清澈。
记者担任婴儿港河“民间河长”,8个月见证着一段悄然的改变
一份河长聘书,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个全省五水共治民生工程的现实落点
这是一条怎样的河?问题在哪里?究竟怎么治?作为民间河长,我又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不单要问有关部门,也要问问我自己。
8个月前,我站在这条河边,心里的问题就此一拥而上。
这47条黑臭河道中,有一条就刚好在我家边上。它的名字叫婴儿港河。
在杭州的众多河道中,它并不起眼。附近居民甚至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是,对于它的黑臭,大家都印象深刻:河水发黄发绿,夏天还没走近,远远就能闻到臭味。
这么一条黑臭河,要如何摘掉黑臭的帽子?刚好今年3月份,杭州市城管委市区河道监管中心发布消息,为这47条黑臭河道公开征集“民间河长”,我主动请缨担任婴儿港河的“民间河长”。
从4月份拿到河长聘书,到最近12月上旬婴儿港河通过了消除黑臭的“预验收”。8个多月时间,我见证了一条河的变化。
第一次检测水质
两大指标都挺糟
婴儿港河位于拱墅区祥符街道,流经勤丰、花园岗、庆隆、沁园、方家塘等社区。河道全长3300多米,起点余杭塘河,终点石桥港。
由于河道未经整治,沿线杂草丛生,有的河段旁堆起的垃圾甚至有半人高。再看看河水,河面上漂浮着点点淤泥,河水浑浊不堪。
但是曾经的婴儿港河却不是这个模样。80多岁的许老伯就住在婴儿港河边。他是土生土长的木桥头村人,他告诉我,他就是喝婴儿港河水长大的。
“以前河水可清了,后来河边工厂多起来了,河水也渐渐变差了,就没人敢用了。”许老伯说,现在天气稍热,河水就散发出一股臭味。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
在拱墅区城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婴儿港河沿主要污染源为城中村生活小区、建筑工地、企业等排放,大大小小有20个排污口,排污量约为389吨/日。
我至今记得第一次走访婴儿港河时,就发现了一根直径为30厘米的排水管,居然还在汩汩地排着污水。
婴儿港河今年1月份的检测数据,五项指标中,有4项不达标,总体水质测定是劣Ⅴ。
一拿到河长聘书,我就跟着拱墅区河道监管中心设施维护科的顾工到河边测了水质,情况很糟:其中,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这两个指标都不太理想。
用最笨的办法做SPA
婴儿港河终于缓过来了
婴儿港河全长3300多米,不过今年消除黑臭的任务不是全段,而是余杭塘河至庆隆河这段。这个河段还有个整治重头戏——进行河道整治工程。
隐秀路至庆隆河这段是今年的重头戏,西侧种植绿化带,铺设游步道。东岸要做生态石笼。这个河段的整治从6月初开始,但过程并不顺利。
东侧的施工区正中央有一排高压电线杆。工人们怕挖掘机挖土方时,碰到高压电线。万一挖机离电线杆近的话,挖松了土方,电线杆就容易倒。
这些“万一”加起来,就成了一块拦路石——只有等到把这些电线“上改下”后,工程才能继续。
那段时间,跑工地、施工负责人沟通,成了我的常事。好在10月底,电线终于完成了“上改下”,工程如期进行。
我第一次有稍松一口气的感觉,是6月份,清淤结束后,我和顾工去现场检测水质——河水开始变清,呈翠绿色。溶解氧、化学需氧量也同步改善。
这些改善背后,是一次深度的SPA。
因为婴儿港河周边区域原来集中为化工厂房基地,原始污染较重,淤积尤其严重。除了黑臭,最关键的症结在于淤积严重,会导致河道里无法形成生物链,丧失了自净功能。
清淤从丰潭路一直到登云路,一共2000多米。婴儿港河采取的是最传统的方式。河段两端先用围堰截断,用水泵把水抽干,然后高压喷水,把厚重底泥稀释成泥浆,再把泥浆抽到泥浆船上。
我曾经问过工作人员:“没有更高科技的办法了吗?”
回答挺实在,效果也明显:这种清淤方式虽然原始,不过却治标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