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区治涝使出108招 城西今年不“看海”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2-19 07:02   

杭州西湖区治涝使出108招 城西今年不“看海”

拓宽、清淤后的上埠河。

本报杭州12月18日讯 “今年城西没有出现‘看海’场面!”周围朋友们的这一句打趣,让今年一直奔波在各个工程现场的杭州西湖区“五水共治”办专职副主任潘相宇松了口气。

长久以来,城西水患一直是杭州的顽疾。今年年初,西湖区定下目标:实现城西短时强降雨积水及时排除、道路交通不中断、居民家中不进水。以“防洪排涝”为重点,启动上埠河整治工程、古荡湾圩区项目、留下地区小流域治理等108个整治工程。

这108招能否治好城西水患?年末,记者跟随西湖区“五水共治”办工作人员,实地踏访往年受灾严重的留下、古荡等区块,检验这一年来西湖区治理水患的效果。

留下是城西水患的重灾区,去年遭遇“菲特”台风后,积水漫过绕城高速,甚至淹过了汽车轮毂。

“疏通河道,是解决留下水患的关键。”在前往留下的路上,西湖区“五水共治”办公室工作人员就开始介绍留下治涝的招数,“留下区域内的上埠河,集雨面积达41平方公里,是城西区块排洪的主要通道之一。”因此,上埠河的通畅程度,直接关系到辖区的泄洪排水能力。

没多久,我们就来到上埠河。走到岸堤边,只见宽阔的河面水流缓缓,水生植物清晰可见,岸堤边一片绿意盈盈,让人无法联想到洪水漫溢的场景。

“以前可不是这番景象。”住在附近的居民周大伯说。整治以前,上埠河淤积严重,水面变窄,加上不断有人倾倒建筑垃圾,河道的通水能力越来越弱。“一旦雨势稍大,河水就会漫上河岸。”

眼前的河道,河面平均宽度已达到25米以上,最窄处也有20米,“我们还清掉了2米多厚的淤泥。”工作人员说,河道水深已从原先的2米加深到4.5米。为了减少河底淤泥,河床还进行了硬化,以加快水流速度。

除了留下区块外,古荡区块也是内涝的“重症患者”。去年“菲特”台风强降雨过后两天,学院路天目山路口积水仍未排干,积水最深处可达小腿位置,8台抽水泵连续作业都没能解决问题。

如果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建单体防洪工程的话,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西湖区想出了修筑“围墙”防洪水的法子:将7.6平方公里的古荡湾区域,做成一个圩区,在圩区内建排涝泵站、闸门以调节汛期圩区内外水位。工作人员作了个形象的比喻,“这个圩区就是隐形的围墙,筑起了小包围,把洪水抵挡在围墙外。”

“今年8月的那场雨很大,虽说还是有些积水,但很快就排掉了,没有太大影响;换成往年,下同样大的雨,小区门口肯定一片汪洋了。”翠苑三区的居民许小姐,给这个创新的水利工程点了大大的赞。

古翠路华星路口,正在绿化中的生态公园内,水声哗哗。这里便是按二十年一遇以上标准设计的益乐河泵站。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一到汛期,这里的3台排涝泵就能迅速将圩区内的洪水以每秒6立方米的流量排出,确保居民家中不进水,道路不中断。

“再来一个‘菲特’,我们也不怕了!如果满负荷运转,可基本满足‘菲特’台风期间瞬时排水的要求。”西湖区“五水共治”办工作人员说。不久前,西湖区古荡湾河圩区最后一个项目——沿山河闸门完工,至此,古荡湾河圩区的7个闸泵站全部投入使用,为百姓筑起“铜墙铁壁”。

目前,城西治涝的108项工程已全部完工。“防洪排涝的工程已开始显现成效。”潘相宇说,治涝没法一蹴而就,西湖区明年还将上马114个项目,以进一步防范城西“看海”现象的出现。

【百姓点评】

西湖区“五水共治”监督员吴加生:今年,西湖区许多低洼积水点有了明显改善。城西治涝顺利通过了今年的“考试”,我更期待工程完工后,政府能落实专人,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真正保证居民的生活品质。

居民许小姐:西湖区地势低,属于“先天不足”,但今年政府还是花了很大力气治涝,成效很明显。同时,我也呼吁我们的城市建设者,能更加关注地下管网的规划,更加合理地布局。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马悦 通讯员 袁栋 高静玮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