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老人中就有一人无子女相伴 孩子 常回家看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2-02 07:09   

这几天,家住杭州翠苑新村的老刘心里不是滋味,他对记者说:“你知道吗?嘉兴一对老人走了10多天才被发现。做儿女的,要多回家看看父母!”

老刘唯一的女儿从小成绩优异,考上上海一所大学后,留在当地工作。女儿成家有了孩子,也难得回家。老刘唯一的愿望是,自己和老伴能够身体健康,不给女儿添麻烦。

像老刘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据统计,我省纯老家庭人口数达218.38万人,占全省老龄人口24.32%,即4名老人中,有1名是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的。“因经济社会的发展,子女出外打工和工作的现象越来越多,纯老家庭较普遍。”省老龄委相关负责人说。“常回家看看”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成为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

常回家:入法更入心

去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正式施行,该法把“常回家看看”明确为法律条款,而杭州在这方面采取了很多落实措施。

今年5月,杭州淳安一对老夫妇将自己的长子告上法庭,要求其一年回家看望他们两次。据悉,这是去年该条款实施以来,杭州判决的首例精神赡养案。法官经过庭审后,作出以下判决:3个子女,依法每人每月负担父母500元赡养费,父母于2014年5月14日前产生的医药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等费用共计人民币两万多元,其中大儿子承担人民币1万元,剩下1万多元由小儿子和女儿各半承担;而且3被告每半年至少到父母住处看望一次。

“常回家看看”,入法更要入心。

“父母今年70岁了,假定他们还能活20年,我每年只有春节五六天能回家,每天真正陪在父母身边不过两三个小时,五六天是十几个小时,20年是200多个小时……这么算下来,我们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只剩下十几天了。”

在杭州工作的白领赵玲被电影里这道简单的算术题感动,“对父母的爱,永远不要等待着去表达。”她现在基本上隔天就会给在常山老家的父母打电话,一个月保证回一次家。

护空巢:政府在行动

在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82岁的陈美成是个空巢老人。如今,他每月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交120元,“每天吃两顿,有不同菜式,好消化又有营养。”享受着热烘烘的空调,他告诉我们,饭后留在这里打牌、唱歌、看电视,一直要待到晚上8时才回家睡觉。

琐园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由废弃的村小学校舍改建。室外,池塘、竹林、凉亭、回廊加上各种健身器材……环境设施胜似公园。

这是金东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一景。在不远处的下宅村,今年5月投入使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更加齐全。13间老年公寓有专人打扫,目前共有26个床位。大理石地板、木床、空调、电视机……老人住进来,每月只需掏75元。一旁有医疗保健室,常驻一名医护人员,给老人提供各种医疗保健服务。

我省正在加快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省将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2017年,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届时,全省城乡将建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3万家。

献爱心:各界齐参与

家住杭州下城区潮鸣街道艮园社区的张先生夫妇是失独老人,张先生早年患中风,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起居只能依靠老伴,而老伴身体也不是很好,经常感觉力不从心。社区暖心服务站得知消息后,组织7名志愿者白天轮流上门“站岗”,一连照顾了一个多星期。

这个以服务发起人章善女名字命名的暖心服务站,自2010年成立以来,坚持自愿参加、志在奉献的原则,建立了扶老助残志愿分队、阳光少年志愿小分队、家电维修小分队等3支特色服务队,吸收志愿者服务人员30余人,给社区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聊天服务、上门理发、爱心送餐、流动影院、阳光助游、家电维修等多项服务,以满足社区困难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如今,一批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正在孵化壮大,各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银龄互助”、“小老帮大老”、“关爱空巢老人”、“智慧养老”等养老服务模式在各地已有探索和实践。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张丽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