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新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时,老人们的愿望令人动容——这回看清爽了,可以下地干活了
李三仙戴起了眼镜。 刘更 摄
“纱布一掀开,眼前清清爽爽一片,这下总算看得清了,心里真是高兴得不得了。”昨天上午9点,来自杭州淳安县姜家镇的好多位老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前天,一辆满载着30位老人的大巴从杭州淳安姜家镇出发,受浙江烛光慈善基金会的资助,来浙江省眼科医院杭州院区做白内障手术(本报11月13日A6版详细报道)。
经过检查,前天有26位老人进行了手术。昨天上午,医生为老人们揭开了蒙在眼睛上的纱布。那一瞬间,病房里时不时传来欢呼声:“终于看到了!”
巧的是,昨天与来的那天一样阳光灿烂,回程路上千岛湖的碧波万顷,他们可以看个够了。
眼睛看得清了
她最想到菜园里干活
再次见到李三仙大妈,判若两人。
周二下午,钱江晚报记者去李三仙家里时,她眉头紧锁,没有一丝笑容,话也不多。听她女儿说,李三仙左眼自小失明,右眼视力一年多前也变得非常模糊,很想被有关部门纳入残疾照顾名单,却没评上。家庭条件不好,自己眼睛又不好,残疾照顾名单又没纳入。言行举止里,李三仙对生活没有什么憧憬。
昨天上午,李三仙坐在床上,身后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穿着女儿新买的衣服,脸上全是笑,主动跟钱江晚报记者说:“现在都看清楚了,开心,谢谢医生。”看到对面拍照的摄影师,老人很自然地咧着嘴笑。
钱江晚报记者问她,现在眼睛明亮了,回到家后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她说:“到菜园里去。”原来老两口生活不易,平时吃的菜都自己种,老伴84岁基本不能干活了,平时就靠李三仙模糊的双眼种菜、挑粪。现在眼睛好了,她最记挂的就是菜园里的白菜、青菜、芥菜了。
为了马上能去菜园里干活,李三仙跟隔壁床的大妈还跑到楼下配眼镜。“配一副眼镜挡风挡太阳。”媳妇说,婆婆已迫不及待地想去菜地里干活了。从没来过杭州的李三仙第一次戴上了眼镜,拿个镜子照照,开心得像个小孩子。
原先摔了好多跤的台阶
这回终于能看清了
钱樟财大爷的左眼也做了白内障手术。昨天上午,医生为他揭开纱布一瞬间,他说:“整个世界都亮堂了,眼前一片清爽。”高兴之余,他赶紧到卫生间、走廊上走了一圈,他在试验一种感觉——碰到台阶看起来还会是平的吗?
原先一只眼睛白内障、一只眼睛近视,明明前面是台阶,但钱大爷看起来是平的,经常摔跤。“刚才试验过了,台阶看得清清楚楚不再是平的了。”
问到眼睛好后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钱大爷竟然也回答:“去地里干活。”
在这之前,他很苦恼,在地里干活时,禾苗、杂草分不清,经常把禾苗拔掉,杂草留着。现在眼睛好了,可以分得清清楚楚了,干起活来不要太利索哦。
程丽君是年纪较轻的一位老人,今年62岁,但在进医院之前,她也被白内障困扰多年。医院墙壁上有一口钟,刚进来时她看到的是一个框,至于钟面上有几根针完全看不清。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到她房间,她坐在床上,问她现在几点,她看了一眼时钟告诉我:“9点15分。对不对啊?”看到钱江晚报记者点头,她开心地笑了。
眼睛好了,她最想干的事情也是回家去地里干活。
多么淳朴的人啊,眼睛好了后最想干的事竟然都是去地里干活。可想而知,曾经的白内障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多少不便。
农村的白内障老人
更加需要医疗服务和关爱
昨天,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省眼科医院的院长助理、党总支书记倪松涛,他说:“农村里为什么白内障患者会特别多,这跟本身意识淡薄和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有关。农村跟城市不一样,他们认为年纪大了,眼睛有些模糊是正常的事,不会太放心上,而且一般的乡镇卫生院也没有这样的医生和仪器,所以沉积病人就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很需要关爱的群体。”
医院副院长赵云娥说:“白内障越早做越好,只要觉得影响工作和生活了就可以做手术。如果拖着不做,到时会引起很多并发症,比如青光眼、葡萄膜眼等等。现在的白内障手术非常成熟,做完了绝大部分视力都能恢复得挺好。”
昨天,省眼科医院又在淳安县威坪镇进行老人眼病筛查,来的老人很多,把整个大礼堂都占满了。筛查后如诊断为白内障,浙江烛光慈善基金会也将资助他们进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