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到中国湿地博物馆赴一场穿越古今的“约会”吧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0-31 06:34   

    下周,到中国湿地博物馆赴一场穿越古今的“约会”吧

    你是否能读懂一个个小玩意背后的西溪情结?

中国湿地博物馆远景(资料照片)。

    2014年11月2日,中国湿地博物馆5岁啦!

    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一场以西溪文化为核心的旅游纪念品设计成果展也即将拉开序幕。11月5日起,216组900余件投稿作品将陆续展示在世人面前,并将持续到12月初。

    从平民化的铅笔,到高大上的绣品,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加上有创意的设计、精致的做工,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让人不得不赞叹一件文化产品在今天可能带来的价值。

    展览看什么?“火柿银花秋西溪”的四“柿”同堂彩色铅笔,以西溪河渚塔为原型的餐桌调料架设计,环保便携大容量的折叠环保拎包,收藏着西溪泥土、空气、植物、水的“四季·西溪”玻璃瓶,自带3D效果的西溪美景自行车,内有玄机的便携拖鞋,穿着它逛一天湿地,脚背上就能晒个西溪芦花“文身”。

    “要让设计创意与市场接轨。”陈博君馆长强调。再好的创意,脱离市场、脱离消费者都是空的。所以,展览期间,博物馆邀请游客到现场进行投票,“十佳人气”作品将由大家说了算,馆方也精选了30组作品发布在官方微信平台,让更多的人来选一选,哪件作品能为西溪代言。

    同时,“西溪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研讨会”也将在展览期间举办。

    5年砺剑,中国湿地博物馆坚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以湿地保护利用为担当。正如它高达30米的“湿地新芽”观光塔,努力占据着全国湿地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制高点,累计接待游客590余万人次,获得60项荣誉。为弘扬湿地文化、推进生态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示湿地之美 涤荡公众之心

    开馆以来,中国湿地博物馆确立了生命科学类展览、自然环境类展览和人文艺术类展览三大展览方向,共举办“远古湿地·生命奇观”——中国恐龙化石大展、“寻找湿地·生命足迹”——非洲动物展、“神奇湿地·海洋奇观”——海洋生物展等专题展览27个。

    你可以真实触摸、认养植物,体会科学的质朴;也可以4D观摩、音乐品味,享受科学的前卫;还可以携家带口、呼朋唤友,感受科学的温馨。

    “这是为了让展览‘接地气’,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中国湿地博物馆馆长陈博君说。

    一步一个脚印,博物馆结出硕果累累:2011年度浙江省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最佳形式设计奖、2014年度浙江省陈列展览最佳创意奖,并三获浙江省陈列展览精品奖,每年的专题展览均被纳入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项目……

    开展宣教活动 引领“绿色起航”

    一直以来,中国湿地博物馆都把以青少年为主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打造了一系列“绿色起航”科普品牌活动。

    “湿地主题”环保绘画大赛已成功举办3届,从最初的绘画比赛发展成专题大展,活动影响力辐射全国。

    绿色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社团活动,则以“五水共治”等理念为核心,推广绿色环保。

    绿色燎原国际科普营活动,在不断带领营员学习国际先进环境教育理念的同时,向全世界介绍西溪,宣传西溪湿地的文化。

    绿色体验第二课堂活动,鼓励青少年儿童动手参与实践。

    特别是今年策划展开的“忆民俗·知民俗·承民俗”——24节气传统活动,通过回忆过去的民俗民风,重温“老底子”的过节方式,掀起了体验活动的热潮。

    打造研究平台 加强专业合作

    2010年以来,博物馆积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并力争发表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博物馆目前已开展“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生态适应性与入侵风险研究”、“中国湿地植物数据库建设”、“西溪湿地外来植物群落底栖无脊椎动物研究”、“西溪湿地贝类生物多样性研究”等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

    “中国湿地植物数据库建设”项目是2013年馆立重点项目,完成后,所有湿地植物信息都将面向公众开放,为广大市民及湿地爱好者打造一个科学而翔实的湿地植物检索平台。

    中国湿地博物馆,正为打造全国湿地行业领头羊而孜孜不倦!

    明珠立身溪畔 光华闪耀故乡

    “谁不说家乡美?”更何况,是那“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是有着“全国最美丽城区”之称的西湖区。

    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建立,更为这些久负盛名的文化、旅游之地增添了一抹光华。

    围绕西溪历史文化和西溪红学文化为主的“西溪学”,湿地博物馆开展了《西溪全书》编纂、人文研究、学术交流、展陈应用等工作,旨在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西溪传统特色文化。

    博物馆注重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通过各类文化展览和学术讲座,将西溪传统文化精髓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同时,中国湿地博物馆还注重与各大院校、学术科研机构、团体等开展学术合作,并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将西溪传统文化和西溪红学文化精髓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砺剑5年,“西溪文化研究模式”让西溪传统文化在现代再一次大放异彩。文化,成为助力湿地保护事业的新起点。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俞静漪 记者 赵典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