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回归纯粹的“人情”
商报见习记者 应丹
中国是一个注重人情、关系和面子的社会,“人情”在中国人的社会交换体系中是一个核心概念。中国人的礼金文化是在关系和人情这种文化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原先,通过礼金的往来表达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关怀和最真挚的情谊,并塑造人情网络,强化熟人关系,增强彼此情感。
如今,这“人情”的行情看涨,不仅花样不断翻新,而且名目繁多、相互攀比,甚至有人借随礼之名大兴贿赂之风。不光婚丧嫁娶这些大事需表表“心意”,就连做寿、升职、乔迁、升学、参军、生子、出国、住院都成为一些人“敛财致富”的由头。
“礼轻情意重”也被逐渐发展成“钱越多人情越重”,情谊越来越多地被金钱所取代,礼金的往来不再仅是情感的交流,更多的是经济交换,成为人们构建关系网络、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有人说,为了避免人情经济化,用金钱衡量心意,可以用送礼代替送钱,比起赤裸裸的送钱更体现挑选的意义,但也有人说不合心意的礼物反而更让人反感,收礼的人普遍反映收钱比收礼更直接实在。
其实,在当前社会中,送礼作为拓展个人能力和获取利益的媒介,加上权力阶层对其滥用,已经呈现出新形势下的异化形态,更体现了背后的现实价值。人们在面临送礼问题时,更关心的是人情圈的隐性价值,以及经济的“等价”和“平衡”,早已把情谊放在了这些考虑因素之后。所以无论从送还是收的角度,已经无所谓哪个更好更珍贵。
想想人活在世上也真不容易,光“人情债”就将一些工薪阶层、退休老人、平民百姓累得够呛,“攀比”滋蔓,更令人不堪重负,难以为继。但再细想,一个人要是真的一点“人情”也没有,那活在世上也缺少一份情趣与滋味。不管怎样,如何把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淡出交换场域,并带着真诚淳朴情感的“人情”重新回归,值得让人深思,至少在当前的社会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