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个孩子通过面试和美国校长一起夜游运河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10-14 06:29   

    50名有自信的孩子同美国校长“大过招”

    14个孩子通过面试和美国校长一起夜游运河

    “英语小明星”与校长们在船上聊嗨了,而校长们则对杭州美景赞不绝口 

    去美国读高中——这是留学圈中越来越热门的“江湖”。

    10月1日起,由杭州日报开发的“城市通”联合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推出“十月生活节·你敢挑战吗·和美国校长一起夜游运河”活动,活动招募了50名有自信的小学六年级到高一的中小学生,与来自美国的7所知名高中的校长“面对面”,除了现场飙英语,14名优胜者还与校长们一起乘坐游船夜游运河了,精彩的活动不仅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齐点赞,还得到了美国校长们的认同。美国校长们都对充满历史气息的运河美景和中国味十足的漕舫赞不绝口呢。

    面试实录——不问你“会”什么 关心你“喜欢”什么

    7位来自美国高中的校长一字排开面对孩子,有的威严,有的亲切。但是,无论男女,清一色的正装装扮让面试现场充满严肃气息。

    同学们性格表达很活泼,口语很棒挺流利,面试应对蛮自然,这些孩子和美国高中校长的短短几分钟的面试交流中,都被“犀利”的校长们看在眼里,这可都是面试中非常加分的要素。

    “我给你98分,因为我觉得你很有想法。”来自密歇根路德高中的面试官在孔瑜浩的面试表上打了分数。“谢谢。”男孩很开心,在之前参与的其他第一、第二志愿的高中面试时,他得到的分数分别是90分和80分,“没想到能得到这么高的分数。也许刚好我的兴趣爱好和他们的社团强项一样吧。”

    “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在你的自由时间中,最喜欢做什么?”面试官的问题并没有提到成绩,而是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得了高分的孔瑜浩谈起了自己在课余时间喜欢“玩”一些科学小发明,这可正对了面试官的胃口,“我们学校最出名的机器人社团,你可以加入……”

    家长心声——能否进常春藤名校是第一考量因素

    在面试开始之前,来自美国7所高中的面试官首先为孩子和家长们一一介绍了自己学校。“我们有来自中国的教师团队,所以不用担心你的孩子无法适应。”“我们有乒乓球社团。”

    在一些美国校方的校长眼中,这些“中国元素”都能吸引到中国孩子的目光。最后,还是来自密歇根路德高中的Gabrielle Trelenberg面试官一连串流利的中文自我介绍,外加一句杭州话jiajia(谢谢)博得了不少家长善意的笑声。

    可是面对众多热情的面试官,现场家长们要在7所高中之中选出3个意向学校时还是非常“坚定”:毕业之后能不能进常春藤名校,是第一考量。

    发到家长手中的表格中有学校的历史、规模、教学环境、课程等多项内容介绍,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记者接连采访了3位家长,他们都表示:最先关注的信息是学校里的中国学生多不多,还有大学升学率、AP课程(美国高中生可以选修这些课程,在完成课业后参加AP考试,得到一定的成绩后可以获得大学学分)的数量。“升学率是最重要的。”小陶的妈妈储女士直接根据升学率和AP课程数量为女儿定了3所意向高中。

    夜游运河——“英语小明星”与校长们聊嗨了 校长们大赞杭州美景

    经过面试,有14位佼佼者得到了和美国校长们同赏运河的机会。

    武林门码头,由杭州水上巴士公司友情提供的一艘闪着亮光的“艮山”号停在岸边,7位美国校长和“英语小明星”一起登上游船。

    晚上6:30,游船起航,船内的灯光变暗,运河的夜色慢慢进入了大家的视线。讲解员说的是中文,而这些“英语小明星”用英语为校长们介绍着关于运河、杭州的历史。说到开心的时候,有些孩子还用上了动作,逗得校长们哈哈大笑。

    孔瑜浩这次面试的是密歇根路德高中,一个下午的时间,他就和面试官Gabrielle Trelenberg女士变得十分熟络,一路上两人形影不离。

    来自布鲁克波特高中的Dana Boshnack女士说,她是第一次来中国,觉得杭州很美,尤其是西湖和杭州的建筑,都非常漂亮。夜游运河原来她以为是站在船上甲板游览,后来才发现是在漕舫内。这船上有古朴的木质座椅,有茶,还有岸上柔和的灯光,让她感觉蛮不错的。

    而海瑞特学校的Jhoset Tejeda女士则对杭州的食物情有独钟。“我是第一次来中国,我很喜欢吃甜食,杭州的食物很符合我的口味。”

    圣约翰预备高中的Danielle Sokol对运河两边的特色建筑还有古桥很有兴趣,觉得这些造型非常特别。而杭州的学生给他的印象是热情礼貌,经历都很丰富,对自己将来的学习有很好的规划。

    怎么样,是不是很精彩?错过活动是不是觉得遗憾?没关系,还有机会哦,十一月初本报联合浙江省对外服务公司还会推出类似活动,届时将有更多优质美国高中等你来挑战,敬请关注。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熊艳 见习记者 俞倩 徐夏欣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