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丝绵的顾阿姨 记者 陈中秋 摄
寒露起,秋意浓,沈塘东村2幢楼下的红石板社区门前,两个翻丝绵的阿姨又如期跟居民见面了。一张竹榻,两个阿姨面对面坐着,打开一床丝绵,两双干瘦又精练的手拉扯着。
那个始终笑眯眯的阿姨叫顾顺南,66岁,对面是仰云女,76岁,喜欢低头嘀咕。她们都来自湖州,同村人,每年这个时候来杭州翻丝绵,社区提供场地和住宿,这一翻就是23年。
昨天,来询问翻丝绵的人木佬佬,两个阿姨的档期很满,新来的丝绵被要排到周日了。
“阿哥,你来啦?你坐一下。”顾阿姨跟70岁的黄大伯打招呼,讲的是老家话混杂着杭州话,“阿哥,你一点没有老。阿姨两年没来了,她身体好伐?”
黄大伯是从和睦新村特地赶过来的,“我先来侦察下,看翻丝绵的人多不多,规律掌握了,这个时候她们肯定来了,她们态度好,做工也好,我就认牢她们了。棉被我星期天拿来噢。”
顾阿姨有个特点,记性好,见过一次的人都能记牢,来翻丝绵衣服和裤子的人,不用登记,她一下就能把衣服和主人对应起来。每床棉被是哪一年翻的,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一张椅子上,放着一包装着卤蛋、红枣、冻米糖、橄榄的零食,是有人送给两个阿姨吃的,街坊邻居跟两个阿姨已经很熟悉了。居民陈大伯说,她们人蛮好的,大家都很客气,他常来问一句,开水有没有烧好,没有的话,烧好给她们喝。
“哦,阿姨你们来啦?前几天我来过,你们没来。”95岁的何奶奶看到老朋友很欢喜,“我一件衣服、一条裤子,年年要翻,翻了14年了,今年啥价格?哦,翻一下20块钱一条。”
细听老伙伴们之间的聊天,也就是问候一下身体,互道一声保重。两个阿姨还从袋子里拿出自家的炭烤毛豆分给邻居们吃,“没农药,好吃,老家有人来收,要14块钱一斤。”
拧、拉、绷、铺,一系列动作,丝绵在两个阿姨的手下瞬间铺得匀称蓬松。别看动作简单,这可是很考验手劲,我要试试,仰阿姨起身让我坐凳子上,跟顾阿姨一道扯丝绵,这需要一起配合用力,我也使劲了,可还是被顾阿姨整个人都扯过去了,丝绵没扯开,当然手还很痛。再细看两个阿姨的手臂,像男人一样。
她们老家都是养蚕的,丝绵是她们手工脱出来的,相比用机器脱的丝绵更有韧性,我打听了一下价格,丝绵190元/斤,手工费20元/斤,翻新一床棉被,60元。
跟两个阿姨开玩笑,赚钱了,怎么花?顾阿姨的孙子已经17岁了,仰阿姨做阿太了,她们说赚的钱当然是给自己花,买好吃的,买穿的。
我走之前,也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阿姨,健健康康地回去,明年再健健康康地来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