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长到村民代表
他一直深得人心
1962年,因三年自然灾害,国家要精简干部。老楼伯作为领导,带头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务农。
从此,他从一个国家干部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有人对他的做法想不通,他却说,党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个人困难克服一下,就过去了。
此后,他当了十多年大队党支部书记,又当了3年多的生产队长。
从1962年担任双溪公社立新大队支部书记的10多年里,老楼伯立志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他发动和组织群众开荒造地、开山凿路。
他带头劳动,起早摸黑,重活难活抢着干,将近200亩化城洋的烂石滩改造成成片的大茶园。
通过努力,大队的自备粮达到6万多斤。立新大队改造自然、改变农村的经验做法,曾上过浙江日报。
除了带领村民改善了物质条件,他还是一位很仗义的大队书记。当时村里有位小年轻小胡,因是富农成分,谈了几个对象,都吹了。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个姑娘,对方却提出一个要求:大队书记要亲自来迎亲。老楼伯为了小胡能娶上老婆,不顾当时罢免书记的风险,毅然前往亲自去迎亲。
大队有几家困难户,他心里最清楚。逢年过节他都一家一家上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红旗生产队篾匠阿唐是外来户,一家五口夏天没有蚊帐,他得知后,自己买来蚊帐送到家。篾匠囡子家里一家五口,就囡子一个劳动力,年过不下去,老楼伯前后拿出40元钱,给予日常接济。
退休后仍在想
自己还能做点什么事
1982年6月,国家落实1962年精简人员回迁政策,当时不满50岁的老楼伯如果主动找组织的话,组织上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
但老楼伯想的是,国家百废待兴,有大量历史遗留问题要解决,而自己有劳动能力,能不找组织麻烦,就不找组织。因此,老楼伯放弃了人生最后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我干农活是把好手,有的是力气,且从种子种下去到丰收,每一道工序,我都拿手。当时种田,我不第一个下田,是没人下去的,因为我技术比较好。”老楼伯说起干农活,还是有点小骄傲的。他用他的小骄傲,尽量不给组织添麻烦。
前些年,不断有和老楼伯有相同经历的、当初承担国家困难返乡的人员找到他,要求他牵个头,到有关部门上访或信访。对此,他都积极进行劝阻和疏导。
对于他们的责备,老楼伯只是一笑而过。
2008年8月,一向身体很好的老楼伯,因结肠肿瘤,大病一场,手术治疗费,花去了家庭为数不多的积蓄,并欠下了一大笔债。
余杭区委组织部得知后十分关心,把老楼伯作为特困户予以结对帮扶。
帮扶两年后,在家庭经济状况稍有好转的情况下,楼连根主动写信给组织部,要求将帮扶对象名额转给更为困难的他人。
从双溪通向南坞有条3公里长的砂石公路,每逢下大雨,路面总被洪水冲得坑坑洼洼,老楼伯总是背着簸箕、手握锄头义务修路,近20年来从不间断。他说自己是党员,修点路不足挂齿。
2001年村道改造募集近2万,在当时每月只有200多元生活补贴的情况下,老楼伯挤出3000元,捐给村道改造建设之用。
双溪村现任书记陈国强,很小时就知道老楼伯,很敬重他。老楼伯即使退休了,也一直有个习惯,喜欢在村里到处走走逛逛,看看有没有什么自己帮得上忙的地方。
2003年,陈国强还在卫生院工作。年三十,他在办公室值班,老楼伯来了,看到年轻人这么辛苦,年初一特意买了一袋苹果去慰问。
“老楼伯现在是我精神上的风向标,工作中的老师。”陈国强说,原来自己比较懒散,上班经常迟到。后来被老楼伯感动。
退休后的老楼伯,还经常找他聊天,探讨村里的管理和发展思路。
现在,陈国强常常是最早到办公室的那一个,没事,也会在村里转转,摸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