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 王璟
声音
作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民资最为活跃的杭州成为观察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现状的最佳样本。据21世纪宏观研究院梳理,目前杭州市社会资本举办的养老机构多数营利不佳,民资进入并不积极。而民资、外资争相进入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养老地产或高端养老服务行业,其中包括绿城、万科等大型龙头地产企业,外资占比较少,主要分布在杭州主城区之外的郊区及其下辖县(市),包括余杭区、富阳市、建德市等。
有公共资源和服务配套支撑的居家养老成为主流
未来改革方向:让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的主体
日前,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确定了42个地区为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杭州位列其中。未来,杭州的养老服务会有什么变化,将向哪些方面延伸?市民政局为我们解析了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未来杭州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或许会跟现在大不一样。
养老机构大多将民办
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14年7月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74家(不含拱墅区13家集中托老所),其中公办机构25家,民办机构110家,乡镇(街道)敬老院139家。按类型看,护理型的机构46家,比例并不大。养老床数总计51744张,其中护理型床位数占44.29%。
未来改革方向,将让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的主体。
今年,杭州多家社会力量兴办的、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民办养老机构投入运营,很多都是老城区腾出房子建成的,比如下城区的馨和园颐养院,拱墅区海华幸福家园、和睦老人公寓,上城区长青红巷颐养院等。
目前各区公办养老机构在承担兜底保障和服务示范作用基础上,也将逐步实行“公建民营”,把机构交由运营有经验、口碑良好的服务机构或组织来管理,目前全市已有20多家机构实现了公建民营。
对于公办养老机构来说,今后将更凸显公益性,确保向最需要、最困难的老人倾斜。以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突破口,我市正在进行养老机构定价机制、准入评估、公开轮候等改革,特别是要对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老人实行准入评估,以健康情况、收入情况等指标按照评估分数高低轮候入住,确保最需要的老人入住公办机构。
居家就能享受机构服务
老年人越来越多,能入住并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还是少数,90%的老人都得在家享受自主家庭养老。
截至2014年7月底,全市共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88家,拥有床位6114张,老年食堂982家(其中今年新增43家)。未来居家养老服务将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让老人在家里能享受养老机构般的服务。
比如,健全老年人配送餐体系,利用现有运营良好的老年食堂资源,进行跨社区资源整合,并且把社会餐饮企业吸引进来,设立“老年餐桌”,政府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服务实体参与老年人配送餐的服务。
再如,建立老年人精神关爱和“银龄互助”服务体系,由低龄老人关爱高龄老人,给予精神上的抚慰。
今后,对居家照料中心也要评定星级,一定规模以上的照料中心要聘请专业人员,像专业的“心理疏导师”。全市近300家养老机构,其中有条件的也会逐渐对社区老年人开放医疗护理、保健康复、健康咨询、就餐送餐等服务功能,形成“家院互融”。
值得关注的是,2011年开始试点的“智慧养老”将会出现升级版。全市范围内已有免费“智慧养老”呼叫终端12万台,从全国来看,是覆盖面最广的。升级后的“智慧养老服务云平台”,可以说是一个“虚拟养老院”,老年人不用出门,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各种需求信息,包括公办养老机构轮候申请、养老服务设施查询、服务评价、服务时间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