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近两年,各级政府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逐年提高,水质有一定的改善。但几十年形成的城市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粗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客观事实还不能一时改变,水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昨天,杭州市政府向杭州市人大报告了一年来杭州的“清水治污”工作情况,市人大对此进行了专题询问。
【现状】
主城区河道污染源已基本摸清
目前,杭州已经基本摸清了“清水治污”的家底。
一是基本摸清了主城区河道污染来源。据调查,主城区沿河晴天出水口共1000多个,其中10条市级河道(三墩港、备塘河只含整治段)的排水口共843个,晴天出水390个。主城区未截污的生活污水量为15万吨/日,通过雨水管进入河道的阳台污水近4万吨,涉及大市政不配套的问题节点有134个。
二是基本摸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情况。据调查,杭州市农村生活污水纳管率60%以上的行政村共674个,占34.5%,全市尚有1421个行政村需要新建或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是基本摸清城镇污水处理厂情况。目前,已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有39座,处理能力220.5万吨/日,其中七格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为120万吨/日,目前平均日处理水量近110吨,已接近满负荷运转。
近一年来杭州水质有一定改善
从城市河道水质,钱塘江、苕溪水质,交接断面水质来看,“清水治污”工作推进一年以来,杭州水质有一定的改善。
根据137个城市河道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分析,今年上半年,Ⅰ、Ⅱ、Ⅲ类水质断面共占18.25%;Ⅳ类占12.41%;Ⅴ类占13.14%,劣Ⅴ类占56.20%。与2013年上半年度相比,城市河道水质总体出现好转趋势,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下降7.3%。
【问题】
城区截污纳管不够彻底
城区截污纳管不彻底,仍有部分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大市政管网不够完善,部分区域存在“有主干管无毛细管、或有毛细管无主干管、或主次管均有而无泵站、或泵站与管网设计容量偏低”等问题;部分老小区的生活污水、阳台污水和八小行业等污水没有进行截污。据测算,全市尚未截污纳管的生活污水总量在15万吨/日。
经现场调查和分析,导致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主城区有134个大市政不配套问题。
暴雨溢流对河道污染大
存在雨污不分流现象,导致部分污水进入河道。由于部分市政道路在早期建设时没有配套建设排水系统,杭州市仍存在雨污合流现象。特别是暴雨时段需要采取溢流这种非常手段排水,通过市区4个溢流口即时排出雨污混合水对河道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据监测,暴雨溢流对河道的污染影响要持续4—5天。
每天有近4万吨洗涤污水进入河道
阳台污水通过雨水管进入河道。据测算,主城区每天有近4万吨阳台洗衣机洗涤污水进入河道。
同时,“八小”等行业污水通过雨水管进入河道。据调查,主城区有近3000家小餐饮,有相当一部分污水通过雨水管直接进入河道,有些餐饮污水的浓度非常高。
沿江产业结构不合理
沿江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河水质造成一定压力。杭州市境内,建德是我国最大的草甘磷基地之一;富阳是全国最大白板纸生产基地之一、全国十大废纸市场,尚有100余家造纸企业,每年消耗废纸约800万吨;萧山还有近500家染化企业。再加上上游金华、衢州等地产业结构与环境管理较下游还有较大差距,对杭州市钱塘江、苕溪流域等外河仍存在不小的影响。
污水处理厂改造难度大
目前,杭州市4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有26座未达到一级A处理标准。而省里要求2016年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七格污水处理提标和配套污泥处置工程困难较多,工程土地性质为农用地,且大量农居过渡房,用地控规至今未落实,各地污泥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对策】
5年内基本实现
主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
重点加强城市污水截污纳管工作,统一协调解决截污纳管中不同步、不协调等问题,对全市未截污纳管的区域全面排摸。
同时对全市134个大市政不配套的节点问题逐一梳理,对以上问题分年度限期解决。力争通过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及雨污分流的目标。
将治水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范畴,并提高考核分值,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工作积极性,发挥政府在治水工作中的主导性优势。
同时,深化公安环保联动执法合作机制,探索建立环保法庭、环保公益诉讼试点,健全环境保护司法保障,建立生态文明形势分析会制度,研究解决全市重点环境问题。
推进重污染行业整治,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切实加强截污纳管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在局部地区可单独实施管网及泵站建设,打通最后100米,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深入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加快城西污水处理厂进厂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配套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推动七格污水处理厂四期和污泥处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