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为顾国泰根据91岁的易志根老人的回忆手绘而成,图中部分细节可能有出入。图示方向为左东右西上南下北。另,艮山门实际位置在图中右侧未能展示之处;在本图中出现,主要出于笕桥在老杭州对应的是“艮山门外”这一概念的考虑。
提起杭州的笕桥,你会想到什么?笕桥机场、还有机场里著名的美龄楼?
最近,笕桥镇开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修志,挖出了很多古往今来有趣的点点滴滴。
比如,笕桥其实以前叫做“茧桥”,因产茧闻名遐迩;如今通往新东站的机场路,曾经叫做“走马塘”,南宋时,是到达都城临安的交通要道。
有句老话叫“艮山门外丝篮儿”,早在南宋时期,笕桥镇就是杭州蚕茧交易中心,被称为“茧桥”,笕桥由此得名。
清朝末年,城东文人张尔嘉经常出入艮山门,他在文章里谈道:“旱道,东北路。出艮山门,过吊桥,循沙河罕而东又来鹤楼,神为吕祖,跨路为南薰亭,以息行旅……”
张尔嘉所记的内容,一辈子生活在笕桥老街上的91岁老人易志根还记得。尽管70多年过去了,但许多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今天的机场路宽敞笔直,可老底子的它并不是这样的。机场路自古至今有十余种称谓——
宋时叫走马塘,后来又叫官园路、城东九里松。直到1931年建笕桥机场,才改名为杭海路、杭平路、中央航校路。1949年解放,将庆春门至笕桥一带改为杭笕路。文革期间曾经叫红卫兵路。1981年至今,一直叫机场路。
易志根老人告诉钱报记者,在机场路还被称为走马塘时,它其实是当时的百姓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田地和住所不受海浪倾袭而修建的塘堤,从艮山门一直修到了笕桥茶花村。后来这条塘堤成了官路,能跑马,所以叫走马塘。
在南宋时,走马塘又别称城东九里松,也是有原因的:有了塘堤后,百姓为了护堤,就沿堤坝载种松树,从三里亭附近的诸葛庙经笕桥机场左侧的应家桥到樟木桥止,共绵延9里。
虽然已经90多岁高龄,易志根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两年前,老人家根据年轻时的记忆,亲手画下了一张上世纪30年代机场路(原称走马塘)的示意图(见上图)。
在这幅地图里,我们看到老底子的机场路(走马塘)其实是三弯九曲的,而且走马塘和城东九里松虽然大多数时候是一条路,但两者的起止点略有不同。这三弯九曲的进城之路,一直到1971年重新修建了机场路,才把路给“拉直”了。
沿着艮山门往东,有一条河(罕)上老街。易老回忆,老底子这条街特别热闹,从早到晚都是人,街上有米店、豆腐店、木行,还有好几家丝行,收的都是余杭、仓前船上装来的土丝。
在这张手绘地图上,老人家还细心地标出了沿路的一些地名和建筑,老人说,老底子的笕桥人,就是沿着这条路,挑着菜担儿、挽着丝篮儿,一路吆喝着,经艮山门进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