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公共垃圾桶,垃圾定时定点投 杭州丁桥探索垃圾直运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8-21 08:37   

在杭州“广宇·上东领地”小区,每幢楼的各个单元门口都有两只垃圾桶。杨凯琳 摄

杭州桐庐县合村乡党员在村固定垃圾投放点,手把手指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 何小华 赵丽 摄

    “啪!”下午2时,家住杭州丁桥镇大唐苑社区“广宇·上东领地”的居民李大爷从楼道口走出来,顺手把一袋装满垃圾的塑料袋投进了对面的垃圾桶。

    不过,对于这里的居民来说,这种“想扔就扔”的局面或将面临改变。8月下旬,杭州环境集团清洁直运公司拟在此试行一种全新的垃圾收运模式——撤除小区内的公共垃圾桶;居民需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把垃圾投放到小区外的清洁直运车上;垃圾从产生到被处置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从而实现其“不落地”、“不暴露”的效果。

    扔垃圾也有时间表?小区居民对此怎么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垃圾分类、直运模式想要在杭州“落地”,有待解除的顾虑和难题还不少。

    投放习惯:

    从随心所欲到定时定点

    “广宇·上东领地”地处杭州江干区丁桥镇东北方向,现有居民950多户,总人口约3000人到4000人,业主多为20岁到40岁的年轻人。走进小区,只见每幢楼的每个单元门口都放有绿色及黄色垃圾桶各一只,前者用以收纳厨余垃圾,后者则收集其他垃圾。

    下午3时许,记者在其中一个单元门口看见,一只黄色垃圾桶的桶盖被打开,各色垃圾袋堆得满满,四周苍蝇及蚊虫飞舞,与小区绿色、整洁的环境有些格格不入。而据居民介绍,这个时间并非垃圾集聚的高峰期,更多的上班族习惯在晚饭后或清晨出门时顺手把垃圾扔掉,此时整个小区的垃圾就更为“壮观”。

    “取消垃圾桶,我肯定是反对,楼下就两只垃圾桶我还嫌少呢!”家住一幢的宁女士这样说。宁女士目前休产假在家,4个多月的孩子主要由她一人照顾,“孩子小,垃圾多,每天忙得团团转,专门去等垃圾车,对我来说根本不可能。”

    家住8幢的上班族李先生,对于取消垃圾桶的安排同样表示难以接受。李先生说,他个人比较注重家里的环境卫生,若是当天吃过瓜果或者海鲜,一定会马上把产生的垃圾装好、扔到楼下垃圾桶。“从‘随时扔’到‘定时扔’,等于要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他说。

    另外,小区现有3个大门和一个地下车库出口,清洁直运车要停靠在哪个出口、停放多长时间,居民们的意见也各不相同。

    模式推广:

    从上层决策到业主动员

    大唐苑社区相关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垃圾直运绿色环保,镇上和社区确实有意推行,但最终能否实施还取决于业委会的态度。

    “生活垃圾将被清洁直运车直接拉进焚烧厂或填埋场,与小区的公共环境不作任何接触,而居民在集体等候清洁直运车的过程中又能彼此交流,增进邻里和睦。”提到垃圾直运的前景,杭州环境集团清洁直运公司经理胡利华充满憧憬。

    其实,早在2011年,杭州上城区小营巷社区已率先开始推行这种垃圾收运模式,每天早、晚有清洁直运车停靠在小区门口,等待居民前来投放垃圾。但胡利华认为,小营巷社区的做法“至多只能叫垃圾的定点定时投放”,小区内仍设有公共垃圾桶,居民在其他时间段也能扔垃圾。相比之下,此次在丁桥的尝试将“更为彻底”,一旦成功有望向全市进行推广。

    “推不推典型是他们的事,现在对我们来说就是添麻烦。”相比胡利华的乐观,“上东领地”小区业委会副主任包先生表示信心不足。他提出,推行垃圾直运,首先需要通过组织活动、张贴告示等方式在居民中形成整体氛围,而直到现在,清洁直运公司仅于8月初在小区举行过一次“便民服务”活动,相关的海报和公告更是不见踪影,推广力度严重不足。“小区的居民这么多,观念根深蒂固,光靠业委会一张张嘴去劝说完全是不现实。”他说。

    组织驱动:

    从政府引导到居民自觉

    记者在“上东领地”采访期间也发现,随机询问的十多位居民当中,仅有一人曾通过社区QQ群对垃圾直运的情况有所了解,而当听完记者的详细解释后,大家虽普遍表达了畏难情绪,但也承认“总的来说是件好事”,关键要看相关部门的安排是否合理,组织是否到位。

    包先生建议,新模式实行之初需由相关部门引入激励措施,促使居民由被动为主动。“许多老人把积分或兑奖当作生活的小乐趣,我们完全可以学习一些社区推行垃圾分类的经验,对遵守投放规则的居民予以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久而久之习惯也就养成了。”

    对此,杭州市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束空表示,台湾的垃圾收运模式是杭州借鉴的一个风向标,但也要注意推进策略。例如,杭州的垃圾分类就是主要参考台湾做法,但并未像台湾那样随袋征收垃圾处理费,而是首先向居民发放免费的垃圾分类袋,一方面形成利益诱导,另一方面便于社会监督,等居民养成习惯后再考虑采取下一步行动。

    对于丁桥的垃圾直运模式,他认为最值得借鉴的恰恰是台湾在动员社会力量方面的经验:“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形成‘诱导工具’去激发居民的主动性。而如果单靠一个部门或组织单方面去做,那肯定是相当无力的。”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王庆丽 实习生 杨凯琳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