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片儿川,为什么能让北方面食,作为杭州的美食代表,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一声“酱鸭儿”、“小伢儿”,浓浓化不开的“儿”化音,为什么能让杭州话在江南吴语中独树一帜?
要说清楚这其中的道理,一定要说到南宋和当时的开封。
昨天,由杭州文史研究会和中国宋史研究会共同举办的2014年杭州文史论坛暨南宋临安城研讨会在杭州开幕。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历史教授和文史专家,带来宋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片儿川这样的北方面食如何在杭州落地生根,吴语区的杭州话又为什么有这么多儿化音,专家们都有自己的解答。
片儿川、小笼包甚至杭州话
都有北宋汴京的影子
“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历史上,宋王朝因战争迁都,赋予杭州中原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国2》第五集以“相逢”为题,介绍了片儿川、小笼包、西湖醋鱼等杭州名吃。有人认为,它们都是在相逢融汇中形成的美味,其中小笼包则是来源于开封的灌汤包。
而对于“杭州人爱吃面食”这一点,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民生认为:两宋之际,大量汴京(今开封)士大夫、商人南迁临安。这些喜欢吃面食的达官贵人,因为特殊的政治地位,没有入乡随俗吃米饭,反而将吃面食的习惯,渗透到杭州人的饮食习惯中。
饮食结构的改变,还影响到了农业。宋代民俗学家庄绰考证,因为南方麦的需求量猛增,加上南宋政府政策上的倾斜,当时淮河以南种麦农户也大大增加。
杭州“儿”化音的形成,也和宋王室南迁有直接关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松弟考证:靖康之乱后,临安“移民”的76%来自河南,其中绝大多数又来自开封。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徐越,也在《宋室南迁和杭州话的形成中》讲道:宋室南迁导致南北两种方言接触,北方官话给土著方言以影响和冲击,并一直遗存到了现在。
南宋临安城数字模型
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穿越回南宋
会上还介绍了一项去年初就开始实施的项目——南宋临安城数字模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说,制作模型前的第一步,是查阅历史文献,了解临安城的各种记载,然后结合考古发掘的资料,把建筑的样式、颜色、大小都精确化,再用三维技术制作,嵌入到系统中。
杭侃还展示了几段模型的“半成品”,恢弘的大殿栩栩如生,镜头慢慢地移动,周边建筑与环境360°全景呈现,镜头还可以前后拉伸,自由移动视角,建筑的细节能看得清清楚楚。
杭侃表示,最后成品的模型,将是一个实物与影像互动相结合的科技产品,不仅能像看电影一样窥探全部风貌,还能直接“穿越”回南宋。比如将来你在南山路口,用手机扫一下路牌上的二维码,就能马上看到南宋时南山路的样子,就好比一个南宋版的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