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和钥匙都将装上芯片它们在一起才能出小区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8-06 07:10   

江干区丁桥镇长虹社区 要成为全市首个“智慧社区”

智慧经济的杭州实践·样本

《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 推进各类智慧应用试点:抓好已有的各类信息化试点,推进“美丽杭州建设智慧示范区”创建,开展一批智慧城镇(社区、园区、家庭)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带动智慧产业发展。围绕国家数字家庭创新基地建设,实施“物联网进家庭”计划,推动各个专项应用,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智慧生活的需求。

不出小区预约全市各大医院门诊

WIFI覆盖小区内所有公共场所

丁桥长虹社区的阳光逸城小区,主要由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组成,一共有居民2969户,常住人口8000多人,人员结构比较复杂,管理难度比较大。这次丁桥镇首先在长虹社区试点大部分的智慧产业项目,也是出于创新管理模式的考虑。

“智慧社区”的核心在于为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智能化服务。昨天,社区相关负责人去看的“社区交互信息终端”和“楼道LED显示屏”就是两种终端设备,“社区交互信息终端”屏幕的面积很大,安装在社区服务大厅,而“楼道LED显示屏”安装在每个居民单元楼道中。

这些显示屏上,除了发布街道、社区的服务、活动信息外,社区还导入了市区各大医院的门诊挂号等外部信息,居民可以即时了解医疗资讯,并通过该平台实现网上预约挂号。

与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同步建设还有社区的WIFI热点,无线网络将覆盖到长虹社区所有的公共区域,基于这个无线热点,还设计了社区微信平台,平台内整合了拼车服务、亲子活动、二手交易等邻里互助的内容。

“WIFI热点名是叫‘idingqiao’还是‘ichanghong’还未最后确定,今后居民在社区范围内的户外随时可以用移动终端连接WIFI热点免费上网、实施互动。”长虹社区党委书记章燕瑜说。

电瓶车钥匙和车身将植入芯片

出入小区时两者如不匹配会自动报警

“智慧安防”系统和“智慧停车”系统也是长虹社区要重点打造的两项内容。“智慧安防”将在阳光逸城小区内建立起包括视频监控、智能门禁、周界报警、电瓶车智能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等一整个体系。

章燕瑜介绍,电瓶车智能管理是将在居民的电瓶车车身和钥匙各植入一个芯片,并在小区的出入口设置感应装置,“居民用匹配的钥匙启动电瓶车出门时道闸自动打开;相反,窃贼不用钥匙,撬开车锁出门时,道闸不会打开,感应系统会发出报警,保安会立即上前盘问。”

据了解,智能安防系统的后台不仅接入社区的管理系统,还与镇公安分局的系统直接对接,便于公安部门实施监控。目前智能门禁和可视电话等安防设施已经建成投用。

而“智慧停车”系统除了道闸开闭、出卡计费等一般功能外,还能对摄像头拍摄到的小区内泊位信息进行自动识别、汇总、分析,实时显示在小区入口处的电子屏上,对进出车辆实施导引。居民和访客在进小区时就能知晓共有多少剩余泊位,哪个区域剩余的车位比较多。


102户居民将试用“智慧家庭三件套”

在外点点手机可远程“监护”家中老人孩子

长虹社区的智慧应用的“触角”还将延伸到居民的家庭之中。社区目前已经选定了102户居民,包括三口之家、四口之家、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士等不同构成的家庭,每户人家将得到“智慧家庭三件套”——智能血压计、智能监控探头、管道天然气漏气检测仪。

章燕瑜说,智能血压计像腕表一样,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独居老人戴在手上之后,一旦血压升高,就会有一条短信发到子女的手机上,以防老人出现意外时无人照应。

与此类似,把管道天然气漏气检测仪安装在厨房浴室等处,业主不在家时,一旦发生天然气泄漏,立刻会有短信提示业主及时处置。

而智能摄像头安装在家中老人和小孩经常活动的区域,并在相关监护人的手机上安装一个APP,打开这个APP,家中情况就能一目了然。

“政府部门与开发企业签订了协议,智慧家庭三件套先期免费发放给试点的家庭使用,并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推开,今后将考虑进入商业领域。”章燕瑜说。

点评

江干区丁桥镇党委书记胡秋腾

城市建设中有“大智慧”,未来百姓中也有“大智慧”。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智慧社区”建设,围绕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物业、智慧家庭四个方面来打造。比如,社区公共区域WIFI的全覆盖后,社区微信平台,使居民之间可以形成良性互动,使社区生活更有人情味。

江干区三年行动计划中,“智慧丁桥”作为智慧应用试点,对于作为生态智慧型城镇的丁桥来说,这个试点是由“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变的大好机遇。我们想通过三年时间的努力,在江干区的东北部形成集聚300多家信息产业,年产值超过5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3个亿的特色产业园。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  编辑:郑海云
返回
《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 推进各类智慧应用试点:抓好已有的各类信息化试点,推进“美丽杭州建设智慧示范区”创建,开展一批智慧城镇(社区、园区、家庭)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带动智慧产业发展。围绕国家数字家庭创新基地建设,实施“物联网进家庭”计划,推动各个专项应用,满足市民对高品质智慧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