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立法加强运河保护与管理
《中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草案初稿已完成
有望列入2015年正式立法项目
杨志坚 摄
路江通
《杭州运河丛书》出版。杭州首次推出新运河,此后又连推六年。三大国家级博物馆开馆。运河杭州段迎来大考,获得国际专家高度评价。
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管是文保专家,还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都是——保护的责任更重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规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所有遗产必须有长期、充分的立法性、规范性措施,确保其存在和得到保护。
按照《公约》的要求,为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杭州市大运河申遗办已经在起草《中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日前,初稿已经完成。
记者采访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路江通了解到,该《条例》目前是2014年市人大立法调研项目,并有望被列入2015年正式立法项目。
通过立法做好“顶层设计”
自从运河申遗成功后,关于如何对它进行更好保护和管理的话题,一直没有间断过。从立法方面来对运河加以保护,也是关注的焦点。
路江通说,通过立法对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与管理,相当于是做好“顶层设计。”
运河(杭州段)纵贯杭城,流经余杭、拱墅、下城、江干等多个行政区域,又涉及文物、水利、环保、港航、城建等多个部门,通过立法制定《条例》,有利于明确各行政区、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进一步理顺各部门对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关系。
运河保护不仅事关政府部门,与市民的生活、工作也是息息相关。住在运河畔,推开家门,就走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地,但是,有许多人甚至连哪一块是遗产保护区都不知道。
路江通说,通过立法,加深公众对遗产的理解与认识,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共同做好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工作。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进步,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注重对文化遗产价值的理解和评估,要求进一步加深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与管理办法。通过立法制定《条例》有利于进一步认定运河(杭州段)文化遗产的内涵,评估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遗产保护的法规,从而对文化遗产实施有力的保护。
理顺运河保护三大根本问题
“保护什么?谁来保护?怎么样保护?”路江通说,这是立法保护运河解决的三个根本问题。
保护什么?
不就是保护运河吗,这还需要问。说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路江通举例说,首先要界定保护范围,仅仅是保护遗产点,还是要扩大保护范围呢;保护对象也要有研究,文物要保护,但运河水不是世界遗产,要不要立法保护呢?
谁来保护?
路江通说,这就是执法主体的问题。西湖申遗成功之后,通过立法,授权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进行管理,效果不错。运河(杭州段)涉及的行政区域、职能部门更多,这个要通过立法来理顺关系,建立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怎么样来保护?
路江通说,资金投入,采取哪些管理措施,监管监测都要有细致的规范。
《条例》草案初稿已经完成
2012年,当《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时,有媒体说,每一项内容非常细致,几乎武装到每一片叶子,让西湖可持续发展。
如今,《中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草案涉及哪些内容,又进展到哪一步了呢?
日前,由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的专家们起草的《条例》草案,刚刚完成初稿,尚未审议。
路江通告诉记者,《条例》目前是2014年市人大的立法调研项目,有望列入2015年正式立法项目。
“《条例》不仅管别人,更重要的是管自己,它会有很多要求,实际上保护的要求很高,高的要求是对政府自身加压的表现,所以是既管别人,也管自己。”路江通说道。